本文目录一览

1,友谊的诗句怎么写

可以这样方面写:我的朋友,多谢你...(后面加一些简单的事)然后再写:友谊是...是...(这里是比喻之类的,但注意不要语言死板)当然,你也可以把上面两部分穿插在一起写也就是说:朋友,还记得...那一次,我感受到友谊是...最后多是写要珍惜友谊,共勉之类的话再,你如果文笔够好,也可以用古诗词的方式来写...应该就是套这个格式,具体内容我就不写了,还要你自己来搞定吧
人生漫漫长路,友谊指导明路,有友则谊,无友则独,故友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从情感出发。二:有自己对朋友的感触入手。三:祝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可以改成你朋友的名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赠我情。

友谊的诗句怎么写

2,童年的好词好句

人生,就像是一颗寿命只有一年的树。春天,第一片叶子萌发时,生命便开始了;冬天,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生命便终结了。童年趣事,就是那满树的嫩叶子。 春天,漫步在树下,总会被那片嫩绿吸引。叶子绿得那么均匀,那么完整,那么晶莹剔透。让人认为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给涂上去的。可凡事总会有特别,这颗树,偏偏就有一片金色的叶子。这,可不是枯叶,枯叶的颜色怎会像金子一般?这就是我心目中绿色童年的金色小插曲。 二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 三 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 四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1.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我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童年趣事,是令我最难以忘怀的。 2.童年,宛若星空,又蓝又美;童趣,宛若星辰,照亮了星空,使原本漆黑的星空透出点点亮光。 3.这就是我丰富多彩的童年,它是我生命的第一个阶梯,成长进步的第一个脚印,未来旅途的第一个站点。童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4.童年,是金色而无杂质的,童年的桩桩趣事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5.童年趣事百无禁忌,常常荡漾在童年梦中的我真的好想像睡美人那样一睡不醒,如果让我形容童年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那童话般的故事吧! 6.而当我在童年的梦中畅游时,我真的想亲手摘下那芳香四溢的小花;打开那装满秘密的盒子,取出一个秘密;摘下那惹人喜爱的紫葡萄......啊!童年趣事真让我回味无穷。 7.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童年里的趣事就像大海里的珍珠,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清。 8.我的童年非常快乐,那时发生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件事我一想起来心里总特别高兴。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 9.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10.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我已不那么傻,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11.…...”随着银铃般清脆的声音,使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那时的我是幼稚的,是可爱的,是活泼的,同时做的事也是幼稚的。在众多群星中,挑一颗明亮的星星,它使我记忆犹新。 12.事让我开心,让我回味无穷,让我难已忘怀。它在我的记忆大门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 13.时光老人已经来临,把童年匆匆带走了。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一粒糖而斤斤计较,更不会大哭一场。感谢时光老人,因为他把童年编成一本最纯最真最美的书印在我们的心坎里。

童年的好词好句

3,带有离别情景古诗句子的作文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后天就要离开这座相处了三年的建筑,离开我的初中生活。 中考前的最后一天,大家的心都失落落的,谁也无心学习,有的同学早早地就把书本搬回家了,我们相互赠言,情意绵绵。记得了三年前就是这么相互留言告别了六年的小学时代。大家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地写下几句话,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三年后的今天,当一切又如原样发生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猜测,该不会又像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我们就真的不再见面了呢? 初一,倔强而单纯,每天老老实实地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捧着课本假装用功;初二,疯狂而自信,开始悄悄喜欢一些明星,开始注意那些长得帅气些的男生;初三,心事重重,多愁善感,开始写日记,也开始真正努力学习,偷偷地谋划将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并淡定地说以后一定去这儿那儿。 这么充实而精彩的三年,这么顽固而倔强的三年,这么温暖而难忘的三年,就这么过来了。 那些可贵的天真与单纯,我们都回不去了——那些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谈理想的日子,那些寻找阳光自己温暖自己的日子,那些冷得躲在被窝里发抖的日子,那些身在教室而心在校外只能满心无奈的日子,那些呆在一起就算天塌下来也得先疯一阵再说的日子,那些望着被窗户的边框勾勒出正方形天空生出无边幻想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都是我怎么也保护不了的已经逝去的东西,都是三年来在我心中所留下的记忆和即将告别时想说而又不知从何说起的话题,它们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又一幕幕很快地就要远去了。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性格偏激、脾气古怪得不近人情的小丫头;如今,我已经不再是明知有过逆反却始终不肯承认过错的小丫头;我早已长成一个明是非、有理想的中学生。三年来,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的潮湿的日记,所有的眼泪与欢笑,所有的刻骨铭心的灼热年华,都在这个繁盛而离散的日子,一起消失了。 再见,我的初中生涯! 【名师点评】 深情款款忆往昔,稚气老练二合一 文章取题为“当告别初中生活的时候”,却不是停留在告别“仪式”上,而是深情款款地与读者回忆在过去三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并集中于第三段的概括回忆。其实这正是回忆性散文写实的常用方法之一,更主要的是抒情,抒写对三年初中生活的留恋与难忘。 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稚气十足的女孩子的真实的思想,她的成长的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感到可贵,值得珍惜。文章又显得老成,从最后三段中不难看出,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又很老练,很见基本功。所以这也是一篇不错的一类考场作文。
如果需要的话,我只能给你古诗,,但是作文得自己写哦
垂扬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晏殊《踏莎行》) 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在词人看来,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千姿万缕的杨柳柔条,虽然从早到晚不住的摆动,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词句以感叹的口吻,留下了不尽的情意。 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明·郑之升《留别》) “阳关曲”,即王维的《渭城曲》,由于曲的情辞哀惋,被后人送别的绝唱。凡遇送别临行,必以此曲劝慰行人。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断,独自凭烂桡”。可诗人临行,却“无人为唱《阳关》曲”,则其凄清愁苦,...垂扬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晏殊《踏莎行》) 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在词人看来,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千姿万缕的杨柳柔条,虽然从早到晚不住的摆动,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词句以感叹的口吻,留下了不尽的情意。 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明·郑之升《留别》) “阳关曲”,即王维的《渭城曲》,由于曲的情辞哀惋,被后人送别的绝唱。凡遇送别临行,必以此曲劝慰行人。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断,独自凭烂桡”。可诗人临行,却“无人为唱《阳关》曲”,则其凄清愁苦,又远在于有人相送、闻“阳关曲”而悲哀难禁之上。后句拓开一笔,表面上是以青山的相亲、相送聊作自慰,实际上是把无人相送的留别之孤苦更推进一步,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细细地加以品味。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 写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眺、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深情,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宋·欧阳修《玉楼春》 词句抒写了远别后的情状与愁绪。一句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涯何处寻觅踪影!“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把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隔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不分:犹言不满,嫌厌的意思。生憎:犹言偏憎、最憎。“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物伤情的缘故。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诗经·燕燕》)登高瞻望,出嫁妹妹的车马人影已不见,唯伫立泪满面,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赞赏。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放飞奇想的彩翼,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感情的化身。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放飞奇想的彩翼,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感情的化身。
你又不是老师

带有离别情景古诗句子的作文

4,古诗词是什么意思

就是 古诗 古词
古诗词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裁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颔联、颈联对仗)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风格:婉约派、豪放派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文学风格 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表现的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中国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做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分类 按音律分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⑴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⑵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按内容分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⑴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⑵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⑶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⑷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⑸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⑹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绝句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绝句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律句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七言律诗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怎样发表流传 自《诗经》以来,诗歌创作薪火不绝,虽然在流传过程中难免遗金漏玉,但是留下来的仍然汗牛充栋。在古代并没有文学期刊刊发当下的诗作,那么这些诗歌最初是通过何种途径发表的呢?又是如何得以流传的呢?一、歌谣传唱《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某先民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就是"发表"一首诗。大家觉得表达了心中的情感,于是辗转传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诗官到民间搜集歌谣,就把这首歌辑录了下来。到秦代,正式成立"乐府"机构,汉承秦制,并把乐府配乐称之为"歌诗",因此流传了下来。二、卿士献诗士大夫对艰危时事极端忧虑,出于关心统治秩序的安定,于是写成诗向最高统治者进献,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诗歌。当然也有人歌功颂德,统治者认为可以用来示后人,也就留了下来。三、墙壁题诗诗人兴之所至,援笔疾书于墙壁,诗于是被广为传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在狱咏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等。四、寄赠即诗亲友将远行,涛人设宴饯行,临别赠诗寄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崔颢《赠王威古》、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五、示才呈诗诗人干谒求仕,向当权者呈上诗作,显露自己的才华,渴望被重用。如孟浩然《送丁大风进士赴举呈张九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希望政治抱负得以施展,但苦于"欲济无舟楫",所以先后呈上两首诗以求得到张丞相的援引。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李白《玉真公主馆苦雨》等都有这种目的。六、即席赋诗诗人落拓使气,稍作思索,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仿若天成,令在场的人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感,如曹植的《七步诗》、王勃的《滕王阁诗》,郑谷的《席上赠歌者》等。据闻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口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曾使皇帝恼怒,孟浩然也因此与仕途无缘。七、题画之诗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相趣,是以画以诗名,诗以画传。如黄庭坚的《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苏轼的《书王主薄所画折技》、杨万里的《题刘高士看云图》等。八、分题赋诗古人聚会,分得什么题目,就以规定的题目写一首诗,即所谓的"赋得"。韦应物在一次聚会上分得了"暮雨",于是写了《赋得暮雨送李曹》。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有"分韵赋诗",例如若抽得"咸"韵,就一定以此为韵脚写诗,才符合规则。九、朝官应酬杜甫、岑参、王维都写过同题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写了《早朝大明宫》,记述自己见皇帝李亨一事,得意之余便以此示同列,同列不得不敷衍应酬。此类诗大多歌功颂德,委蛇恭维,虚情假意,不过用典繁丽,对仗工稳,声律和谐,艺术形式颇有可取之处,这正好为官僚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文字游戏。宋初杨亿等十几人的《西昆酬唱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十、唱和之诗虽说也可算作应酬诗,但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如杜审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十一、应命作诗如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圣制,天子所作的诗。应制,应天子之命作诗。又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赏牡丹,特命李白制作新曲,李白就写了《清平乐三首》。十二、书信之作书信的内容用诗体去表达,这种古典的浪漫于今恐怕已经成了绝唱,但古人却是常事。如王维《同崔傅答贤弟》,陈子昂《答洛阳主人》。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抒情委婉,态度不亢不卑;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问的却是自己"高考"考得怎么样,比喻别致;自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以上的途径并不能囊括所有的诗歌创作,也不能使诗作不朽,于是有人搜集诗人们的已发表和未发表的作品,将它们分类整理,或按个人专集,或按朝代、风格、题材、体载等结集出版发行,因此古代的诗歌得以流传至今。

文章TAG:简单  别董大  怎么  友谊  简单别董大怎么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