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写景文怎么写

写景,就是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自然景物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抒发感情。其中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作文类型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写景记叙文呢? 一、抓住景物特征,细致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学生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有动有静地描写,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他笔下的林海是那样的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景物描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动到静,由人到物等。总之,只有把握好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写,如按四季的交替顺序写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二是按空间的顺序写,如按从远及近的顺序写一座山的样子。 三、展开合理想象,描出气色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等写下来。例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
写身边的景,要入景,写没见过的景要深入(并不是去特意看.观赏,而是把一所希望的所想的写出.)写景重在写情,把自己的情感理清楚一字一句的写来,不求多,只求精.写文章,不是句句都写实话,可以虚构,那样看起来才不死板,才可品味.(我个人观点).祝你写好!!

写景文怎么写

2,江南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春》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是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江南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怎么更好的描写一座山给个例句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还我河山 湖光山色 山穷水尽 大好河山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锦绣河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技巧 不少同学描写的画面波澜不惊,毫无生气。如何打造描写的“动感地带”,让画面活动起来呢?这需要我们精心地去经营描写的“动感美”,让描写的人物和场景增添无穷的动态美、形象美、层次美、反差美和流动美。锤炼动词展示动态美要使文章的描写新颖脱俗,鲜明生动,必须注重锤炼动词。以动词展示场景和人物的动态美。如《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抓住瞬间的动作“回眸”、“笑”写尽了杨贵妃的千娇百媚;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富有特征的动词,把一个“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调皮可爱的女子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仅用“排”、“摸”两个动词就活脱脱地展示出孔乙己有钱时的得意之态和穷困潦倒时的尴尬心理。可见有意识地将描写的对象放置于动态中,运用鲜活的动词来刻画,人物会因动而活,因动而妙。巧用修辞展现形象美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也能让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如朱自清在《菏塘月色》中把荷叶比坐“舞女的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拟人手法把花儿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把微风送来的清香通感为“歌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接着又把叶子和花的颤动比作闪电。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现出形象逼真、美丽动感的菏塘月色。依托陪衬表现层次美 为了让画面产生流动的层次感,在刻画主体对象时,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参照物”进行陪衬,形成落差。如《陌上桑》的作者为了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泼墨,而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行者”、“少年”、“锄者”、“耕者”,获得“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明湖居听书》中作者写白妞的高超技艺,既抓住台上的表演者的技巧来写,又写台下听众的反应,形成了双层次的流动画面,极富层次感。曲线勾勒产生反差美平铺直叙虽能营造一种平衡、和谐的美,但是以曲线的笔势描述,画面会像曲线一样灵动飘扬起来,更能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的失衡美和反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运用曲线勾勒出来的典型画面。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作者写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时,就是把“野象的恐怖”和“大象有趣的表演”放在一起写,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成功的表现出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把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能造成最美的和谐。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也运用了反差失衡的写法刻画了芳汀,“她微笑着。那支烛正照着她的面孔。那是一种血迹模糊的笑容,一条红口涎挂在她的嘴上,嘴里一个黑窟窿。”微笑与血迹、朱唇与黑洞失衡对照,突出了人物的变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时空转移呈现流动美时间的流动能表现出景物或人物的动感来。《三峡之秋》作者以时间的流动描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里的风光,景象因时而异,色彩因时而变,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流动的三峡风光画。高尔基在《母亲》中对母亲的心理描写也运用了此法,母亲由恐惧不安到犹豫不决再到坚强不屈,这样的心理描写真实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轨迹。这种变化本身就能给读者一种立体的流动美。运用空间的转移来描写画面同样给人以流动美的享受。如茅盾在《风景谈》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动感的场景:“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角来,随即牛的全身出现了,肩着犁的人形也出现了,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来。”作者通过视角由远到近,使这幅剪影式的“田园归耕”图在月光下浮动,由模糊到清晰,增添了动感的情趣。再如朱自清的《菏塘月色》,在描写了眼前菏塘月色的基础上,回忆起江南采莲的事情,如此突破时空的束缚,循实求虚,以虚补实,使意境更开阔,内容更丰富,画面更生动,读者在欣赏眼前的画面的同时又能随作者的思绪流动到画外之景,会得到更丰美的艺术享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借取摄影家的镜头,画家的画笔去描绘“动感地带”,为自己的文章增添绚丽的光彩。

怎么更好的描写一座山给个例句

4,写景的散文怎么写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 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 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老舍散文集: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景的散文,自然以景为主,可是又该怎样写景呢按照时间顺序写,按照方位顺序写,按照路线顺序写,按照远近顺序写,都是很可取的如果是较大的景物,即其中包含单个景物的,如庭院,海滩啊等,则需要有分工,哪些单景写的详细点,那几个又要一笔带过,则在于游人或自己对他们的看法。甚至有些是不需要写的。如果是写季节景物,可以与其他三个季节对比。要写出代表这个的景物与其他三季时的不同。如春日细雨,夏日朝阳,秋日枯叶,冬日腊梅,这是有比较性的景物。描写春时语气要柔和些,夏天要强力写,秋要萧索,冬日要冰冷。当然这只是大部分情况。这是为了增强语感,营造一种气氛。写景中要写些人们的心态,表情,动作,语言。以方便突出景物的特点。我不想打字了,如果你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问我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并要求掌握其方法的重要作文类型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文章TAG:立体  立体字  怎么  写景  立体字山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