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帮我描写一下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住房。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畜、家禽。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传统的竹楼,分为帕雅桑图底式、麻哈萨梯式与很门三种。

帮我描写一下傣家竹楼

2,傣家民居的特点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佛祖巡视到另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拿出金色的布铺在路上迎接他,佛祖在高兴之际,就给该地取名为勐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观在的橄榄坝。有些寨名是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如曼蚌,汉译为热水塘寨;曼永,汉译为孔雀寨。另外,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受封建领主制的统治,各个村寨要为封建领主服专门的劳役,各种劳役的名称也成了寨名,如养马寨、养象寨洗碗寨,等等。 傣族居住的村寨环境幽静,寨中的建筑整齐、规则。无论村寨大小,住户多少(多至一两百户,少则一二十户),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鱼塘。寨内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齐,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宽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树。住房四周,均围着竹篱笆或木制篱笆,篱笆内种植果树、花木、或薪炭林(多为黑心树)。竹楼下有一块空旷地,即院坝。走进傣家村寨,展现在眼前的是:椰树婆娑,槟榔挺拔,秀竹摆着纤细的腰肢,香蕉摇着巨大的绿叶。寨内流水潺潺,百花争艳,百鸟齐鸣,犹如迷人的热带山乡画,恰似优美的边寨诗令人留连忘返。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竹楼这一名称,不是傣族俗称,而是人们对傣族住房的专称。解放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山竹苍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无钱盖高楼大厦,再加之当地气候湿热,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个楼房全是竹子结构:竹柱、竹围墙、竹楼楞、竹椽子、竹楼板、竹楼梯、竹瓦盖屋顶。于是,人们就称为竹楼。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发展为木、砖、瓦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木、茅草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所以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 傣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这是由“烘哼”演变而来的。“烘哼”意译为“凤凰展翅之势”。相传,在远古时代,傣家人没有住房,而是栖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来,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树叶、山草建盖了一间平顶草房,但一遇雨天就无法居住。一天,正当帕雅桑目蒂为建房苦脑之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来,凤凰杨起双翅,呈“人”字形,当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双翅恰好被蒙住,凤凰淋雨之势,地上,恰似一座两层楼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从中受到启示,按凤凰淋雨之势,用竹木盖成如今这种高脚住房。这种楼房,既能避雨防潮湿,又能防野兽,他就给这种楼房取名为“烘淳”,一直传给后人。 人们为了怀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为“很帕雅桑目蒂”。后来,随着住房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便把各种式样的竹楼通称为“很”。 解放前,在等级森严的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傣族中,人有等级之分,住房也分等级。傣族地方有着“很牌抱来们很召”(意译为百姓之屋应与官家住楼有区别)的古老规定。那时候,领主的住室称为“喝召”。“喝召”宽敞高大,木柱多达一百根以上,木梯分为两层,都在10级以上。而贫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内,梯子也不能超过9级。 寡之人,则大多只能住3级楼梯的矮房。就是一个家族中,分家立户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住房。

傣家民居的特点

3,傣族人的房子为什么要叫吊角楼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一、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几乎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各有千秋。 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这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这刚则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用的直线,但在复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则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则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作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二、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首先,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吊脚楼之所以会吊脚,就是因为在二层上出挑,一般出挑1至1.5米,然后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但当它同建在实地上的正屋连在一起时则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其次,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淄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仿佛就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翱翔于山岭之中,虽是静物,却使人感到极强的动感。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整个屋子的一个边都是悬空的,用木柱支撑,楼脚悬空,所以叫吊脚楼。后来传着传着就成了吊角楼。
傣族的房子是竹楼

傣族人的房子为什么要叫吊角楼

4,傣家竹楼 仿写

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是傣族人聚居的地方。一个个傣家的自然村寨连成一片,寨与寨之间的界限看上去并不明显,也无太阔的距离,它们被绿荫掩藏着。若从高处俯视,那郁郁葱葱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寨子中的缅寺佛塔和一顶叠着一顶墨黛色的竹楼屋脊。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寨子是橄榄坝上较大的一个寨子。 这些迷人的傣家村寨占据着橄榄坝这块风水宝地,孕育出了西双版纳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真难以使人相信,在这麽遥远偏僻的边陲,竟有这麽美的地方,牵人情怀。要不是少多利的一再催促,我真的会忘记自己是人在旅途。 到了橄榄坝,是要去当地傣族人的竹楼看看的。我发现,几乎是在每家的竹楼旁,都长着一些树干看上去黑呼呼的树,其枝桠都被刀砍的参差不齐,一问,才知道这便是西双版纳那有名的铁刀木树。这种树又叫“挨刀树”,它砍了又长,越砍越长。一般是每三年砍一次,一生可砍上百次,树龄可达600多年,它的生长速度每年在三、四米左右。傣族人很注意保护环境,他们在竹楼周围植下这种树,砍下来的枝桠可以当作柴薪。因为这里作饭开水全靠烧柴,所以,每户人家就靠这种树来解决燃薪之需。有了这种树,人们便不用再去砍伐其它树种,从而使得当地的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傣族确实是一个有神明的民族,他们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就有了这种对生命深层的认识,并一代代传承至今,使得这里保持着永远不败的茂盛。 西双版纳处在北回归线的高压带上,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出,与其在同一纬度的西亚和北非,如今都是被黄褐色涂抹的沙漠地貌,而这里却是一片生命的绿色。 走进西双版纳,走进这橄榄坝,绿,便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傣族人很清醒,没有绿,便没有自己的小竹楼。 我们在少多利的引领下,走进了这绿荫掩映下的小竹楼。宽阔的院子里,用一些木柱子平地支起一座竹楼。竹楼分上下两层,看上去象是“空中楼阁”。下层只见有支撑竹楼的木柱,而不见有围墙,前后左右都与院子相连通着。据说,这样能起到良好的通风和散热的作用。上层是傣族人居住的地方,离地面大约有2米高,有固定的木梯相连。 看见我们的到来,坐在院子里的傣家姑娘便悄然起身,在楼梯前习惯性地脱下自己的鞋子拾阶而上。少多利告诉我们,傣族是一个非常爱清洁的民族,无论什麽人来到傣家,上竹楼时都必须把鞋子脱在楼下,以免弄脏了他们的卧室。我们把鞋子脱在楼梯下,蹬梯来到上层进入客厅。这傣家姑娘便在客厅里迎接我们了。 傣家的客厅,光线都很昏暗,但很柔和,客厅的采光主要来自四周那不大的小窗户。仿佛早就安排好了似的,客厅中央就摆好着一张小矮桌,上面摆满了金银玉器的各色饰品,还有刚刚沏好的茶供客人品饮。傣家姑娘美丽漂亮又文静大方,她说她们家有兄妹仨,哥哥已经出嫁,她和妹妹还未成家,她的爸爸就是这个寨子的寨长。她象一个训练有素的讲解员一样,她的普通话很好听,灵巧的舌头尖轻轻地舔贴着上齿与你娓娓道来:“这个竹楼呢就是我的家,各位毛多利,你们来到我的家呢就成了我的客人。我们傣家人是最好客的,这里有泡好的糯米香茶,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你们可以随意品尝,不收费的。要是好呢,你们可以带回去些,比商店里便宜的多。。。。。。”她一直在讲着,她说她家的卧室是不能让生人随便看的,因为傣族人认为生人看了自家的卧室会把生人的灵魂留在卧室里,这对主人是犯忌的。要是生人看了卧室,那就必须留下来做三年苦力了。她介绍着卧室的情况,说傣家人是几代住在同一个卧室里的,他们隔帐而不隔墙,因为傣家人认为,卧室里隔了墙那是不和睦的表现。她又指着竹楼里的几根柱子,说客厅里的这根柱子是吉祥柱,客人过去摸一摸,会有好运带给你;而在卧室里的那根柱子则是通天柱,是不能摸的,那是家里的亲人去世后供其灵魂升天用的。这麽一个小小的竹楼,还有这麽多的故事,听的我们都如痴如迷了。 屋子里很闷热,一本正经讲述着的傣家姑娘已有汗珠流在粉面上,同事中有人提示要她搽一下汗,只见她不动声色地说:“没关系的,这屋子里有些热。现在我给各位毛多利介绍一下桌子上的这些手工艺品。这条银腰带呢是我们傣家女孩子成家的标志,只要你看到傣家女孩子腰里系着它,说明这个女孩子已经成家了。它是妈妈送给女儿的,很好看的,你们看看嘛,是纯银的,不贵,200块,可以买回去做个纪念嘛。这个手镯呢是沙金的,大的150块,小的80块,这些都是我们在澜沧江淘出的沙金做成的,不会是假的。你们也可以买几个回去嘛,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个小姑娘,还真有些商业头脑呢。她还没等客人说些什麽,便又继续说:“我们这里的东西都是真的,我的话也是真的,我不会骗人的,骗人就上不了天堂了,要下地狱的。” 还在我来云南之前,就听朋友讲过这竹楼里傣家姑娘讲的这一番话,如今听来,竟是那样的耳熟。是不是这里你每进一个竹楼,她们都是用这同样的话语和表情在向游人这样讲述呢?我问少多利,少多利只是笑而不答……
我虽然不可以给你写,但是我可以给你相关资料。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云南能看到美丽的竹楼,在许多旅游景区,也能领略它的独特风采。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走在傣族寨子里,常常可以见到一排排长得很高的仙人掌围成的院墙。那仙人掌上长满了刺,或许可以更有效地起到护家的作用。可实际上,傣家人的大门是很少上锁的。所以,那满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亚热带植物雕塑出的装饰品。
建筑奇观——蒙古包当你在草原上游玩时,你会惊叹草原的美丽;但你也一定会留恋在茫茫草原上的一座座呈圆形尖顶的小房子,那就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所以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包内有四大结构:围墙支架、天窗、椽子和门。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木条编围砌盖。制作蒙古包时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开始按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建材经济,是建筑史上的奇观。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我自己写的,不知道能不能用。

文章TAG:傣族  楼房  怎么  描写  傣族的楼房怎么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