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有月亮的晚上 美在哪里

1景色美:深秋之时,夜凉如水,真有点儿“凉露霏霏露沾衣”的感觉。长空里,纤尘不染。圆圆的月亮很洁净,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清水刚刚洗过一样。香盘河波光粼粼,如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在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2师生之间的情谊美:学生们簇拥着我,蹦蹦跳跳,书包里的铁皮文具盒丁当作响。他们大声嚷,高声笑,全然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拘谨。偶尔谁还“啊——嗬——”地喊一嗓子,肆意挥洒着心中的快乐发现有的学生写得很快,字却不工整,不用批评他,只要走到他身边停一下,他写字的速度就骤然放慢,字也马上变得规规矩矩。双方谁也没说一句话,但又分明是进行了一次“对话”(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写了)

有月亮的晚上 美在哪里

2,月亮里的景色是怎么样的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凸凹
银光一片,无边无际
去过沙漠的人也许会知道月亮里面是什么景色了
有月宫 有美女 有型男 有动物 真正去了 恐龙都没有
两个字:苍凉

月亮里的景色是怎么样的

3,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月球表面的环境,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月球上也没有水,就是在对月球的岩石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水分。那里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月面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间。因而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最热时,月表温度可达127℃;夜间最冷时,温度则可降到——183℃。 没有大气,又没有水,月球上也就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因此,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可以清楚地看到月表的各种形态。 满月时,在地球上用肉眼乍看月球,是一个洁白光亮的圆面。仔细观看,则会看到在明亮的月面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纹。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已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这种特征。当时,人们以为那些大的暗区是月球上的海、洋,小的暗区则被当作是月球上的湖、湾,并以此给予命名。这些名称,直到今天还继续沿用。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上的海洋和湖湾,与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湾是完全不同的,那里根本连一滴水都没有。月球上的暗区(即所谓的海、洋、湖、湾),实际上是一些面积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低地。由于那些地方广泛分布着熔岩流形成的比较年轻的岩石,又比较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现为暗黑色。而月表那些亮区,则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其组成物质主要是比较古老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很强,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明亮。"阿波罗"号系列飞船在月球上实地考察的结果,证明这种对月面明暗区域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在地球上看月球,只能看到月球的半个球面,而这半个球面基本上是月球的同一个半球的表面。这个总是朝向地球的半个月球面,叫做月球的正面。月球的另一个半球面,总是背着地球,叫做月球的背面。在地球上,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月球背面的。自从1959年月球探测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人们才开始对那里的月面特征有所了解。绕着月球飞行的宇航员,则直接地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在月球的正面,高原、山脉与平原、低地,差不多各占面积的一半。月球的背面,也分布着高原、山脉和"海"。与正面不同的是,背面的高原、山脉占据的区域非常广阔,而被称作海、洋的平原、低地,所占面积则比较小。 从整个月球表面看,月海约占总面积的20%。现在已经知道的月海有22个。在月球的正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其中,位于西部的有危海、丰富海、澄海、静海和酒海;位于东部的有风暴洋、湿海、雨海、云海和汽海。分布在月球背面的月海,主要有理想海、南海、史密斯海、边区海、莫斯科海、浪海、洪堡德海、齐奥尔科夫斯基海等。月海中最大的是风暴洋,其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月海的周围被山脉所环绕,大多呈封闭的圆形。 月球上的山脉,大多是用地球上的山脉名称来命名的。如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比较高大的山脉有十多条。其中,最长的是亚平宁山脉,其长度达1000千米。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莱布尼兹山,是月球上的最高峰,其高度达9000米,比地球上的最高峰还要高。 环形山广泛的分布,这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又叫做月坑。月坑近似于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环形山的中间,地势低平,有的还分布着小的山峰。环形山的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有些环形山的周围,向外辐射出许多明亮的条纹。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是用著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柏拉图、第谷、祖冲之、张衡等环形山。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无论是月球正面,还是月球背面,无论在明亮的高原,还是在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环形山的数量非常多,总数达5万多个。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较大的环形山直径达100千米以上,小的直径则在1千米以下。在月球的正面,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就有33 000个以上。其中,直径超过100千米的约有40个。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是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月球正面的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周围都有很明显的辐射条纹。特别是位于南半球的第谷环形山,周围的辐射条纹最为壮观,数量多达100多条。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1800千米,一直延伸到北半球的澄海。在地球上,即使用最普通的望远镜,也能清晰地观察到那些较大的辐射条纹。 月面大部分地方的地势是平缓的,没有参差不齐的山峰和尖锐的岩石。在月球的表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薄不一的碎屑物质。一般来说,高原、高山区碎屑覆盖物较厚,达1千米之多;而月海区域碎屑物较薄,多在1米左右。覆盖物主要是碎石,上面是浮土。 关于月球表面形态结构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尚无完全肯定的结论,但普遍认为,塑造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小型宇宙天体物质(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冲击、熔岩喷发,以及剧烈的温度变化、太阳风的不断冲击等。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土、石样品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研究,描绘出了月球发展演化过程的大体轮廓,即:月球诞生的时间与地球一样,大约在46亿年前。月球诞生后,熔融的表面很快生成一层薄薄的外壳。随着较重元素向月心方向聚集下沉,外壳层逐渐加厚。经过化学分异后的外壳层,被大的陨星或彗星轰击,在月球表面形成了巨大的盆地。随着时间推移,外来天体物质对月球表面的轰击逐渐减少。被熔岩流填充的许多大盆地,即形成了现在的月海。小岩石块对月球表面的缓慢而不间断的剥蚀,一直持续到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巨大的环形盆地——月海,是由小行星、彗星以及比月球小的卫星(在太阳系早期阶段,曾围绕地球转动的较小卫星)轰击月面而造成的。例如,月球正面的雨海,科学家们认为是被一颗直径为9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以后形成的。这些小行星等天体对月球表面的轰击,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在39亿至40亿年前,是月球表面遭受轰击最剧烈的时期。在漫长的时期内,大量陨星对月球的撞击,形成了数量繁多的月坑。被轰击的过程中,月球表层物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了重新分与和组合。熔岩逐渐在一些盆地淤积,形成了月海;轰击时产生的大量溅射物,抛落到月面各处。各种物质的撞击过程,使月面受到了不断的磨损和剥蚀。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人们对月球进行的大量研究,特别是利用先进的空间技术,对月球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大大提高一步。但是,所有对月球的研究成果,都只能说是人类探索月球过程中,在现阶段的认识水平。这些成果还不足以充分解释月球表面结构形成的具体过程和原因。要真正科学地揭示这一过程和成因,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文章TAG:月球上夜间景色是怎么样月球  夜间  景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