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画正方体

画正方体的透视图,最简便的方法1 先画个正方形2 在正方形外找个点,一般我们在该正方形的右上方定下这个点3 从正方形的4个顶角,与该点分别作连线(如图中虚线)4 取适当距离,画原有正方形的平行线还是给你个图吧,简洁明了
这个嘛,你需要先画一个正方形,再偏右的地方再画个一样的正方形,把两个正方形的顶点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透明的正方体,你如果不想要透明的,可以擦掉中间那些线

怎么画正方体

2,正方体怎么画

步骤是:1.正面画一个正方形,2.上面接连画一个平行四边形,3.在正方形右边接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正方体怎么画如果想要正方体,就先画一个正方形.在四个顶点处向斜后方延伸 注意有一边会是虚的 因为他在内部最后连接几个线段的终点即可.起稿:用硬炭笔或小B数的铅笔。先用直线轻轻标出上、下、左、右大概位置,拉出长直线连结起来,确定出正方体基本的形状。添加暗面、投影:用6B铅笔或软炭笔快速画上正方体的暗面、投影。进一步拉开关系:加深正方体的底部,才能拉开暗面和投影的虚实关系。 画出正方体的灰面。在背景排一些线。调整画面:调整整个画面,拉开黑白灰,加深背景。用小B数的铅笔或硬炭表现亮面刻画细节:把正方体上面一些破损的地方刻画一下。这个时候要削尖笔头,选用小B数的铅笔或炭笔。可以加深正方体与底部之间的线,加强正方体的实体感。

正方体怎么画

3,立体正方形怎么画

立体正方形的画法,建立在平面正方形上,具体的画图步骤如下:1、在平面上画出一个正方形,此为基础画出立体图形。2、在画出的平面正方形上,以最上面的边为基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3、以平行四边形的边为基础,画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连接各点的连线,画图完成。
先画一个平面然后再补其他部分
  正方体立体图(如图),视野能看到棱边用实线画,看不到的棱边用虚线画。  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动态定义:由一个正方形向垂直于正方形所在面的方向平移该正方形的边长而得到的立体图形。
方法如下1、透视法打框架。放长线的目的就是比较,对比角度,把形画准。把两条相向的线无限延长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交叉在一起,这就是透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画这一步是也要注意各各边的比例,长短关系。2、打好形后就是铺调子,画明暗关系。先将暗面铺出来,一个色调,不需要变化,然后将灰面铺出来,注意两个色调对比度。 3、画出一些细节,例如:石膏像上面的小坑、坏角,衬布褶皱等,使画面更精彩。4、深入刻画,协调整体明暗关系。正方体完成效果图。扩展资料正方体特征1、是对偶多面体:正八面体。2、在所有表面积一定的长方体中,立方体的体积最大,同样,在所有线性大小(长宽高之和)一定的长方体中,立方体的体积也是最大的。反过来,体积相等的长方体中,立方体拥有最小表面积和线性大小。3、立方体是唯一能够独立密铺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柏拉图正多面体,因此立方体堆砌也是四维唯一的正堆砌(三维空间中的堆砌拓扑上等价于四维多胞体)。它又是柏拉图立体中唯一一个有偶数边面——正方形面的,因此,它是柏拉图立体中独一无二的环带多面体。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正方体
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平移”该正方形得到一个相同的正方形,将对应顶点连起来就成正方体了。

立体正方形怎么画

4,一点透视中的正方形怎么画正方体怎么画 记住不是长方体随便带

【参考资料】
“平行透视:所画的物体有一面与画面平行,另一面与画面垂直的透视画法。又称一点消失法、一点透视法。”“正方形平行透视规律:直立正方形:与画面平行的是原形,平行的上下左右移动不变形……”“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即为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平行透视具有以下特点:立方体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主点);立方体与画面平行的线没有透视变化,与画面垂直的线都消失于心点。由于视点位置不同,立方体的平行透视有9种形态(图2--22)。”----
是抄来的,但是能给你帮助,很快乐正方体的话,要注意一个面里的上下两边要最后可以交于一点,也就是不平行.长度的话,邻边不要相差太多或:如何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新透视法”确定长方体中的长和宽?不是吧,好象也没那么夸张的难吧。我看的这图例主要的问题是:长与宽的尺寸对比点不在同一条线上,其高度也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无法得出其透视正确尺寸的。但如果说是在同一条线上比,那么尺寸在我看来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这图例就出问题了。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对比长宽的线是否在一条线上,而对比高的线是否在这一底线上延伸的高度为出发点! 是以2点透视的基础上画出4条基本透视的线(2长1宽1高,或1长2宽1高),再求出其余所有的线,这是画正方体,但长方体我就画不出可视中的另外2条高,只要有这2条高点就等于有了长和宽的距离。 图为正方体画法 没有灭点的,灭点是根据我们自己对型的认识,先画出向1个灭点的2条先和另1灭点的1条线和高,在这基础上根据对称的关系求出第5条先(往灭点的省下的那条),然后我也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原理在不断画半圆的情况下求出可视范围内的另外2条高,同时也就求出了边长的距离,在找出中心点求对面的线条或者:简单的画我直接画了一张,P主点、S视点、V1V2左右余点、M1M2右左测点,PS垂直于视平线,V1S垂直于V2S,V1M1=V1S,V2M2=V2S。平面可以比较的标准长度,我在左上位标了。图内的红线就是标准平面长度,通过测点转换成消失变线。视平线下的是高2、左宽1、右宽3的长方体,视平线上的是边长为2的正方体。成角透视所有条件和步骤1、条件:确定画幅大小(或知道视域范围),主点P和视平线位置。 2、测量主点P到画幅最远端F距离(也就是视域范围的半径)。根据正常视域60度可以算出视点到主点的距离(视距PS),也就是PS=1.7PF。(1.7到1.8之间)(有的也常用1.5倍的视距)得到PS长度后从主点P向下引垂线直到视点S。 3、自定(或题目已给定)视平线上的一个成角(两点)透视的消失点(余点V1)。将V1连向S,得到SV1。然后以S为起点在视平线上主点的另一侧找到V2画出SV2,使角V2SV1为直角。做到这一步两边的余点V1、V2有了。 4、在视平线上找测点M1、M2。SV1=V1M1,SV2=V2M2。M1是V1的测量点,V1在P的左侧M1一定在右侧;V2和M2同理。做到这一步V1、V2、M1、M2都有了,它们都在视平线上。所有的条件都齐备了。 5、接下来就是画物体。(具体什么物体我不知道)成角透视的两边消失线(如果是室内就是两边的墙脚线)必定引向V1、V2。要注意的是消失到V1的线长用M1测量;消失到V2的线长用M2测量。垂直于水平面的“高”测量时候用的单位要和两边一致。你图上的线只有黄线是有意义的(求出了向左右天点的对角线),还有些白线跟你的正方形没有关系,绿线是二法。我在想既然都用上二分法了,为什么还推导不出长方体。画正方形这样也没有长度比较的。你把红线还有对角线都延伸到可以相交问题不就解决了。如果非要在这个范围内的,长方体无非就是对角线不是45度而已。用测点求出天点到测点的角度就可以了(那个角也可以用量角器直接量的) 用你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我给了图。黑线是先有的视平面和两点消失;绿线是用来确定出测点的;(中间下的任意横线是代表和视平线一样的水平线,半弧是为了得出直角,且直角的倾斜=方体对画幅的转动角度,然后得出左右测点。)红线是测量出最后所需的长度的。从中间我图的大红点开始,向下,以高为统一长度依据,截取左右消失线的长度。(你的正方体就直接是高的长度所以连对角线。要画出长方体的深度只要再向下延伸后截取就可以了。)其他的线直接连消失余点,不用二分法。 没有灭点就不是透视学了。我在大学任教的就是全国透视统考,那本教材比较全面。我也没看见过哪本书上可以说没有灭点的。(你说的——先画出向1个灭点的2条先和另1灭点的1条线和高,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为什么会知道引出去的线的左右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呢?完全没有根据的。如果这都能凭感觉,那么也无所谓作图了。我就是奇怪为什么大透视学的三要素都不提及的。里面那些分来分去的截线——要知道它的首要法则就是根据视觉来的——眼睛、画幅、物体的各位置,所以也就等于确定了,视平线、消失点和后面的一切,以及随之而来那些测量辅助点。所以拿着辅助线说那才是唯一存在的是没道理的,要这样的话,我就要问了,为什么你所求的这套方法是存在的——为什么你的图用的一切辅助线是有效的?没有办法证明。一切方法出现都能归结到最后的视觉空间上——这也是透视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原因。仅仅为了做图的话,直接凭空画感觉准就可以了。如果只是为了借你的题得分的话,我胡乱画很多线,谁知道有没有道理。每一本书写出来都回证明自己的方法。我想要看到的也就是这个根据。或许你还没说清楚。(先画那5条线这种方法拿到哪里都是肯定错的,这一点我敢保证)要不你给我看教材。
正方体:先画出正方体的左右两边,然后找出对称轴,然后在对称轴的左边或右边画一条正视正方体的前面的那条棱,然后画出对应的后面那条棱,接着画上面的底边,接着画下面的底边,注意透视关系,最后,将上底面的对角线交点与下底面对角线的交点会在对称轴上就是标准的了。正方形:正视一个正方形,在这里我分为下边,上边,左边,右边。上边下边的长度不变,先画下边,与纸张下边平行,画左右边的时候,左边平行且等于右边,且左边与下边的夹角等于45度,左边长为原边长的一半,最后把上边连上就可以了。拓展资料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90°;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对角。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90°的菱形叫做正方形。正方形是矩形的特殊形式,也是菱形的特殊形式。
正方体的话,要注意一个面里的上下两边要最后可以交于一点,也就是不平行.长度的话,邻边不要相差太多或:如何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新透视法”确定长方体中的长和宽?不是吧,好象也没那么夸张的难吧。我看的这图例主要的问题是:长与宽的尺寸对比点不在同一条线上,其高度也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无法得出其透视正确尺寸的。但如果说是在同一条线上比,那么尺寸在我看来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这图例就出问题了。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对比长宽的线是否在一条线上,而对比高的线是否在这一底线上延伸的高度为出发点!是以2点透视的基础上画出4条基本透视的线(2长1宽1高,或1长2宽1高),再求出其余所有的线,这是画正方体,但长方体我就画不出可视中的另外2条高,只要有这2条高点就等于有了长和宽的距离。图为正方体画法没有灭点的,灭点是根据我们自己对型的认识,先画出向1个灭点的2条先和另1灭点的1条线和高,在这基础上根据对称的关系求出第5条先(往灭点的省下的那条),然后我也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原理在不断画半圆的情况下求出可视范围内的另外2条高,同时也就求出了边长的距离,在找出中心点求对面的线条或者:简单的画我直接画了一张,P主点、S视点、V1V2左右余点、M1M2右左测点,PS垂直于视平线,V1S垂直于V2S,V1M1=V1S,V2M2=V2S。平面可以比较的标准长度,我在左上位标了。图内的红线就是标准平面长度,通过测点转换成消失变线。视平线下的是高2、左宽1、右宽3的长方体,视平线上的是边长为2的正方体。成角透视所有条件和步骤1、条件:确定画幅大小(或知道视域范围),主点P和视平线位置。2、测量主点P到画幅最远端F距离(也就是视域范围的半径)。根据正常视域60度可以算出视点到主点的距离(视距PS),也就是PS=1.7PF。(1.7到1.8之间)(有的也常用1.5倍的视距)得到PS长度后从主点P向下引垂线直到视点S。3、自定(或题目已给定)视平线上的一个成角(两点)透视的消失点(余点V1)。将V1连向S,得到SV1。然后以S为起点在视平线上主点的另一侧找到V2画出SV2,使角V2SV1为直角。做到这一步两边的余点V1、V2有了。4、在视平线上找测点M1、M2。SV1=V1M1,SV2=V2M2。M1是V1的测量点,V1在P的左侧M1一定在右侧;V2和M2同理。做到这一步V1、V2、M1、M2都有了,它们都在视平线上。所有的条件都齐备了。5、接下来就是画物体。(具体什么物体我不知道)成角透视的两边消失线(如果是室内就是两边的墙脚线)必定引向V1、V2。要注意的是消失到V1的线长用M1测量;消失到V2的线长用M2测量。垂直于水平面的“高”测量时候用的单位要和两边一致。

文章TAG:画正方体怎么画正方体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