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爱美的苗族短文主要内容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苗族禁忌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爱美的苗族短文主要内容

2,以当我老了写一篇作文 400字

当我老了以后,我会拿着小锄头精心地打理土地,可能会翻出一条懒惰的蛆叫,再也不会像年轻时大喊大叫,恐怕我那时的肺活量也不允许了吧,就那样看着它吧!用浑浊的眼神慈祥地看着,人老了,遇事也会波澜不惊了。  在院子里栽棵苹果树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  假如某一天,当我拄着拐杖路过树下时,恰好有果子落在了头上,我是会突然有了灵感,解释了霍金的黑洞,还是会因此得了轻微脑震荡呢?  没有那么多的“假如”,苹果树还是要栽的。还有,南瓜秧要顺着篱笆生长,葡萄要顺着架子爬,东边栽月季,西边种辣椒……啊!  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  当我老了以后,我要养一条大狗,能吃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听我的话。不许见人就咬,不许践踏我的菜园,不许啃除了肉骨头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沙发腿儿和我的拐棍儿,不许舔我的老花镜和叼走我的假牙,更不允许的是四处留情和见色忘主!  是不是还该养只猫呢?乡下老鼠多,我想,即使我活到100岁,见了老鼠这东西还会怕的要死的。嗯,是该养只猫了。  当我老了以后,我就不再臭美了。恐怕到那时,七八十岁的老脸连老伴儿都不稀得看一眼了吧!皱纹就撒着欢儿地长吧,头发就顺其自然地白吧,牙就尽情地掉吧,掉光了我再安假的。无论如何,饭我还是要吃的。  当我老了以后,我需要一把摇椅,安放在木头走廊上,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我会坐在摇椅上织着一条很长很长的围巾,就像织着过去的日子,猫趴在我的腿上,狗卧在我的身旁,就这样一直相伴到夕阳。  当我老了以后,真希望有个小男孩能够每天清晨为我送来一瓶新鲜的牛奶。当然,我会给他钱,还会邀请他和他的小伙伴来大房子里吃点心。他们会很淘气,打翻盘子,捉弄我的猫,趁我午睡时偷摘还未成熟的草毒,但我并不介意,因为这样才叫童年。童年需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需要酸草莓,需要丁当作响的小硬币和旧瓶盖,童年甚至需要伤疤。  人老后剩下的只有回忆了。而这些就是美好的片段,那时的我会在大火炉旁给孩子们讲我的回忆,凝望着跳动的火苗,幽幽地念到:  “记得我十二岁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当我老了以后》。”
魔术之乐小朋友都爱玩,有的爱玩折纸,有的爱玩小游戏,还有的爱玩各种棋子。我呢,爱玩变魔术。空闲时,我拿出工具,便变起魔术来了。我通常会拿出一副扑克牌来,把它翻来覆去地理好几遍,再摆成一堆一堆的,有时还抽出几张牌来。我总在使劲琢磨:这些牌有什么秘密?能变出什么魔术来?有时相出了几个小魔术来,便反反复复地变,还兴高采烈地变给父母看,如果他们看穿了我的把戏,我就沮丧地继续研究。有人可能觉得这太无聊,我却觉得乐在其中:可以让我思维活跃,动作敏捷,不是挺有意义的吗?除了变扑克牌魔术之外,我还挺爱变数学魔术。我拿上计算器、一沓草稿纸、几畅贰扳荷殖沽帮泰爆骏本课外数学书,就忙活起来。我根据书上的步骤,一步步进行计算。有时,自己算不出,就用计算器帮忙。记得有一次,用任意一个三位数乘一千六百六十七,只要我知道得数的末三位是多少,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当我知道这个秘密时,我欣喜若狂,还变给同学看。一天,蒋和来我家做客,我就给自己粘上胡子,戴上顶黑帽子,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我像模象样地表演了五个魔术给蒋和看,他一个也没看出破绽来,还口口声声地称我是“小魔王”呢!我喜欢变魔术,因为它带给我无限智慧和无穷乐趣。第二篇:读书乐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呀,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当你捧起一本书看着看着,你会得到很多快乐。当你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问题,可被你反复地读,去咀嚼,慢慢地品位、理解,把这个问题解了出来。这时,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吸取了一点知识。当有朝一日,你的这点知识派上的大用处,你将会得到无尽的快乐。就像莎士比亚说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买的。它就像一杯茶,需要细细品尝,当你喝出苦涩中的一点甜,那甜就是快乐。总而言之,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以前的我总是不爱看书,一星期最多看两三个小时,觉得书没意思,可当我在考试上连最基本的歇后语也填不出来,这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决定每天都要看书。没想到,我却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书,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在学校举行的知识竞赛中我依靠课外知识获得了一等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局古话大家一定都听国。希望大家在快乐地在书海中闯荡,能够驾驭知识,能够做知识的主人。

以当我老了写一篇作文 400字

3,土家族的吃穿住行

土家族人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聚一村一寨。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作寨名。后来,有的山寨逐步有了亲友傍亲杂居,就以地名为寨名了。土家人,习惯于一家住一栋房子, 在土司制度时期,一般平民住的是木叉搭架,茅草盖顶的茅棚,“改上归流”后逐步住上了木房子,屋向一般均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不愿坐东西向。房子的规模,一般小康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大富人家有“七柱十一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一栋屋一般是三大间 (即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三间的,最多是“七柱十一棋” 的大屋,共有十排九间。一栋四排三间的房屋,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是作祭租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两间叫“人间”,是住人的,“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面一小间作伙房,内设三尺见方的火坑一个,周围用三至五寸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一个三脚架,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一人高处,从楼上吊上一架木炕,是供烘腊肉和炕湿物用的。后面一小间作卧房。父母住左边“人间”,儿媳住右边“人间”。若有两兄弟,分了家,兄长住左边人间,小弟住右边人间, 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抱兜房”。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楼下住人,楼上分板楼、条楼两种。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是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桶子的;在伙房上面是条楼,用木条(土家叫筋条)或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是专放包谷球及其他需要炕干的各种粮食的。在正屋的两头,习惯地一头转个“马屁股”,一头按个偏屋。在“马屁股”间打灶,安碾、磨、兼作食堂(一般吃饭在伙房);在偏屋里设猪、牛栏和厕所。较富裕的人家,还在正屋前面左右两边厢房或吊脚木楼、楼下作猪栏、厕所。楼上作姑娘楼,是闺女们织土被面、绣花、绩麻、做鞋等活动的地方。厢房也分上下两层,下层作粮仓和安 织绣西兰卡普 磨;上屋作书房,客房。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土墙作围墙,房屋前面是晒坪,晒坪外面靠南的一边接围墙。房屋周围爱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材。 上述住房一般是生活较好的小康之家。贫苦人家,还是“改土归流”前那种木叉作架,野竹编墙、茅草盖顶的茅棚屋。“千根柱头落地,风扫地,月点灯”就是形容这种茅屋的。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贵州一带苗族现今保存有完好的悬棺葬和洞棺葬,据说此举是为了方便苗家后人打回中原是将已故祖先带回故土入土为安。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土家族的吃穿住行

4,中国古代有食用油吗有调味料这种东西吗

古人说食之味有五种。分别是酸苦甘辛咸。翻译过来就是酸苦甜辣咸。这五味中哪一个味道才是灵魂呢?答案一定是咸味。据说在神农氏的时候中国人就掌握了制盐的方法,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菜可以没有其他味道,但是如果没有了咸味,那也就有了食之无味的感觉。所以盐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提到了盐就不得不说关于盐的历史,在史记中也有记载,据说黄帝和炎帝之间爆发的战争,以及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的战争,其根本原因都是对于盐的争夺。这是由史学家根据史记而得出的结论。不要觉得这个说法是无稽之谈,好像很不可思议的样子,因为我们现在食用的盐才几块钱而已,却能吃很长时间,为什么古人还要爆发战争来抢夺呢?那是因为古人炼制盐的方式很原始,食盐得来不易,一点点的盐就贵如黄金。真是物以稀为贵啊。我们现在不以为然的盐,在上古人眼中却是不可多得的宝物。而古代人都觉得寻常的遍地的野生食材,在现代人眼中,却成了贵如黄金的养生食品。也真的是很颠覆了。第二大重要的味道就是酸。食醋是我国古代人的发明,据说醋的东方起源就在我国,而且有了差不多三千多年的酿醋历史。得到三千多年这个数字是因为,考古学家曾经在一座商朝的古墓中发现了一座大鼎,在鼎中发现了梅核,也就是梅子的果核。在墓穴中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尸体随葬品,也就是说商朝人虽然没发明醋,但是他们却知道用梅子来去除肉类的腥膻味。而古代人制造食醋是用酒来做发酵剂的,所以其实醋的来源是酒。而且人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又用大豆和面粉发酵,制作出了豆酱。然后又制作出了酱油,酱油在古代被叫做酱清。可以说古代人真的是很爱发明了,而且他们发明的东西非常实用,我们现代人也依然沿用古人发明的各种调味料,充其量是在其中做一些改良而已。比如酱油和醋都是沿用了古人的发明,在这一点上来说现代人真的要拼一拼了,可不能被老祖宗比下去。第三种重要的味道就是甘,也就是甜。中国人用甜味来制作美食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红糖和白糖之分,而且当时的红糖和白糖成分非常纯正。因为古代人对于酸很有追求,再加上对于甜的应用,所以就诞生了很多酸甜口味的菜肴,例如说糖醋排骨,糖醋鱼等。第四种重要的调味料就是辣。中国人虽然有菜系川菜,但其实对于吃辣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辣椒传入中国也仅仅只有三百多年,在明朝时期才传入到中国,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辣椒是作为观赏物被观赏的。
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齐民要术》记有“白胡麻”、“八棱胡麻”两种品种,注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绞。”《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 盐、梅、糖、酒、醋是最先出现的五大烹饪调味品。 >>>> 盐 在我国古代日常调味品中,盐要居首位。 食盐的历史,大约起于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并于此时开始煮海水为盐。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 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历代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海盐是用铁锅煎煮海水,亦可在海边滩地蒸发海水所得。古代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各地盛产海盐。 池盐历史也很悠久,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产池盐。四川开凿井盐,始约于战国时秦国蜀郡宁李冰的倡导,东汉时的画像砖上有制盐的完整而生动的图像。 汉代四川有盐井的有十六县,唐代达六十四县;明洪武时期产井盐约一亿斤,弘治间增加两亿斤,至清代雍正九年,四川盐井有六千余口,年产量达到九亿余斤。岩盐也名矿盐、石盐,系取地层中盐硔而炼成之,盛产于新疆、云南、西藏,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所产岩盐,为见于古书的最早记载。几种盐中,海盐产量最多,其次井矿盐,再次是池盐,这些盐品质优良,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及其他工业原料。 在古代,因盐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且获利丰厚,国家有关盐制历代不一,制盐与销盐的方式亦有多种,有民办、官办,民制民销、民制官销,民制官卖,国家专卖等。 >>>> 糖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芽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 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用蔗汁。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中炼制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作石蜜、糖霜、蔗霜、蔗冰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到了日本。 >>>> 梅 梅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有梅核。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鼎中,曾发现盛有已炭化梅核。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 酒 酒的出现,可上推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 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 《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 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中,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 醋 一种酸性调味料。 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除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文章TAG:辣椒  怎么  爱美  爱美的  辣椒秧怎么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