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最美的景观有哪些

夏日旅游好去处:中国最美的7个小镇1.中国最美的地方——乌镇 地理位置: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 必去理由:这个小家碧玉般静谧的江南小镇,没有周庄的名气,只有宁静、安详和让人感动的沧桑。白墙、青瓦、木隔扇、石板路、乌篷船、木雕、水阁、茶馆、深弄水巷,会把你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 2.人间天堂——丽江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 必去理由:城内有“迎旭日而得大气”的木府、“万龙之盛”的万古楼、“潭水澄清,明洁如玉,游鱼细石”的黑龙潭……丽江的古朴自然、幽雅宁静使人流连忘返,加上东巴文化的神秘,更给它平添了几分原始的诱惑。3. 现代桃花源——水墨婺源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必去理由:倒映水中的错落的村屋、河畔的垂柳,伴随着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犹如一幅刚描绘好的水墨画。傍晚时分,行走在烟雨中,看袅袅的炊烟从白墙黑瓦中升起,仿如进入了一个桃源仙境、画里乡村…… 4.风雨边城——凤凰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西部沱江之畔。 必去理由: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极致,因此,才有了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梦牵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5.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九寨沟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距成都400多公里。 必去理由: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土地,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景色赢得了“人间天上,天上人间”的美誉。春天时,它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夏日里,它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五色的海子、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秋日,它配合明净的水和湛蓝而碧净的天空,演绎着七彩梦幻组合;冬日的九寨沟,淡淡的飞雪,纷纷扬扬地飞舞,使人忘却了世间纷争…… 6.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平遥 地理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 必去理由: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一组庞大古建筑群,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木制结构的镇国寺、彩塑艺术精湛的双林寺与斑驳沧桑的古城墙并称为平遥三宝。现在许多古装戏在平遥拍摄外景时,连布景都不用。 7.西部第一村——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 地理位置: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 必去理由:随意点缀在村中木屋栏栅旁的白桦树,或金黄或翠绿,与木屋、炊烟、挑水的村妇、牧羊的孩童一起,营造着家园的温馨;豁达豪放的西部风情,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都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暖意……

中国最美的景观有哪些

2,中国哪的风景最宜人

1.中国最美的地方——乌镇 地理位置: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 必去理由:这个小家碧玉般静谧的江南小镇,没有周庄的名气,只有宁静、安详和让人感动的沧桑。白墙、青瓦、木隔扇、石板路、乌篷船、木雕、水阁、茶馆、深弄水巷,会把你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 2.人间天堂——丽江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 必去理由:城内有“迎旭日而得大气”的木府、“万龙之盛”的万古楼、“潭水澄清,明洁如玉,游鱼细石”的黑龙潭……丽江的古朴自然、幽雅宁静使人流连忘返,加上东巴文化的神秘,更给它平添了几分原始的诱惑。 3. 现代桃花源——水墨婺源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必去理由:倒映水中的错落的村屋、河畔的垂柳,伴随着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犹如一幅刚描绘好的水墨画。傍晚时分,行走在烟雨中,看袅袅的炊烟从白墙黑瓦中升起,仿如进入了一个桃源仙境、画里乡村…… 4.风雨边城——凤凰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西部沱江之畔。 必去理由: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极致,因此,才有了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梦牵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 5.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九寨沟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距成都400多公里。 必去理由: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土地,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景色赢得了“人间天上,天上人间”的美誉。春天时,它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夏日里,它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五色的海子、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秋日,它配合明净的水和湛蓝而碧净的天空,演绎着七彩梦幻组合;冬日的九寨沟,淡淡的飞雪,纷纷扬扬地飞舞,使人忘却了世间纷争…… 6.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平遥 地理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 必去理由: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一组庞大古建筑群,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木制结构的镇国寺、彩塑艺术精湛的双林寺与斑驳沧桑的古城墙并称为平遥三宝。现在许多古装戏在平遥拍摄外景时,连布景都不用。 7.西部第一村——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 地理位置: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 必去理由:随意点缀在村中木屋栏栅旁的白桦树,或金黄或翠绿,与木屋、炊烟、挑水的村妇、牧羊的孩童一起,营造着家园的温馨;豁达豪放的西部风情,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都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暖意……

中国哪的风景最宜人

3,给我一些优美或有意义的段落100200字左右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在月下的身影确实高大,躺在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清晨,朵朵雪花扇动轻盈的翅膀,于无疆的雪域狂歌劲舞。在初春的和弦里,激昂生命的强音。高原的雪花抚慰皲裂的大地,亲吻勃发的花草,弹奏盈盈的轻波。圣洁着绿洲的早春,飘摇着生命的旗帜。   我望雪欲狂,与飞舞的精灵轻歌曼舞,让尘封的灵与肉片片羽化,向着情感和理智的净土飞奔。如但丁满怀虔诚,在爱情的指引中,穿越地狱之门,攀越炼狱之壁,喜迎天堂之光。 高原源于山峰而归于黄土。   因为山,我获得了对山外世界的冲动和神往;因为山,我被告诫最好呆在祖先世居生存的地方。   山,这温柔的摇篮,寂静的黄土场。   衔着一枚家园的麦笛,我奋力跋涉。应和着高原的曲线而格外阴柔和妩媚,一枚麦笛吹绿了山地枯黄的皮肤。 破茧而出凌空起舞的翩翩蝴蝶无疑是美丽的。为着这凌空起舞穿越花间的美丽,蝴蝶经历了生命中一段很长的寂寞与痛苦的时刻。 那年的风,说息就息了。一泓清泉在这里拐了个弯,留下了这方明媚的水塘。   日月星辰,赠水塘以灵气,成就你的家园. 精巧的手指为江南梳妆,流韵的水声绕过沿岸开启的木窗。飘香的烟霭深藏静谧的村庄,雪霁中的绽梅为谁梳妆,晨雾里桅杆降落在石桥旁,点燃巷子弄堂的乳烟,也揽进了阁楼上绣女端庄的模样。
1你的现实生活里本是一片狼藉不堪荒芜颓废,而在用画笔勾勒出的精神国度则是一片阳光明媚宛如你画中妖艳向日葵情趣昂然,你的画笔随着小小的美好欲望跳耀眷刻着你此时纷乱不平的心绪,只搁一笔便做出一副绝世之作,竟是如此的登峰造极亦是如此地无人能及 2 从古至今,成功与失败二词,永远都是那么的鲜明。在俗人眼中,成功之人都是高高在上,永远都是成功的,对于失败之人,却是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永无翻身之日。成功没有永远的成功,失败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的一个点。就像直线一样,是用每一个圆点,而点出来的。每个点,可以说是成功,也可是说是失败。但这个圆点,怎么画,还再于自己。怎么画才会圆。 人生的直线,不再于直与不直!而在于,每一个点! 3时间簌簌的肠郸斑肝职菲办十暴姜走过,簌簌的,像花开,花落。我蹲下身子,数着零落在地上的花瓣,闻着隐约在指尖的香气。一片,两片,三片……听不到回声,听不到伙伴的呼喊,似星月,似流岚,许多幻想蔓延开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恋上了花的味道。恋的很深,就像南极的冰层,热带的雨林,有一种感觉仿佛置身在有浪花拍打礁石的沙滩,湿湿咸咸的海风总让泪水不经意的滑下。

给我一些优美或有意义的段落100200字左右

4,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

《清平乐·村居》由辛弃疾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描绘农村人家的生活画面,情态活灵活现,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结构上,全词围绕小溪布置画面,布局紧凑而构图清新悦目,展现出农村充满生机而又宁静平和、朴素安适的景象1. 原文 释义原文清平乐 村居 [1]茅檐低小[2],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3]相媚好[4],白发谁家翁媪[5]?大儿锄豆[6]溪东,中儿正织[7]鸡笼;最喜小儿无赖[8],溪头卧[9]剥莲蓬[10]。 [2]注释清平乐·村居[1], 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本篇客观地描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2]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3]“醉里”,犹前录苏轼《浣溪沙》“垂白杖藜抬醉眼”。“吴音相媚好”即指翁媪对话而言,以吴语柔软,“媚好”亦双关。[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5]翁媪:老翁、老太。“媪”,老年妇女的尊称。《史记·高祖纪》“刘媪”下《集解》:“孟康曰:长老尊称也。左师谓太后曰,媪爱燕后,贤(当脱一于字)长安君。《礼乐志》:地神曰媪。媪,母别名也,音乌老反。”[6]锄豆:在豆地里锄草。[7]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8]无赖:赖这里指顽皮、淘气。无读“wu”,二声。虽似用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易三女为三男耳。末句于剥莲蓬着一“看”字,得乐府“无所为”的神理。“无赖”,见中卷秦观《浣溪沙》注[1],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这类词汇语意的转化,后来小说戏曲中常有,如“冤家”“可憎”等等。[3][9]卧剥:趴着剥(莲蓬)。[10]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2. 文章译文编辑  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3词牌介绍编辑  【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4. 格律介绍编辑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  中平中仄平平(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5. 相关解读编辑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吴小如认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吴小如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吴小如在《读词散札》第十二则中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吴小如认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6. 相关赏析编辑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这首词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清平乐·村居  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这一农户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首词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7. 相关点评编辑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他所写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4]  这首《村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白发的一对老夫妻俩,他们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着家常。在他们略带醉意的时候,谈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切了。“吴音”,指江浙一带的地方口音。辛弃疾居住的上饶地区,三国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说是“吴音”。“相媚好”,是说两个老人讲着柔媚的地方话,谈笑逗乐。“翁”,是对老头的称呼。“媪[ǎo]”,是对老妇人的称呼。  下片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中儿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仰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籽吃的模样儿,非常逗人喜爱。“无赖”,指小孩子调皮,不干正事,是亲昵的口吻。  这首小词,犹如一幅真实而美丽的农家图画。这样动人的意境,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有很深厚的生活基础,象辛弃疾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使有进步的思想,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对古人也是适用的。8. 作者介绍编辑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9. 人物经历编辑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 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摘自搜狗百科

文章TAG:乡村  石桥  怎么  中国  乡村石桥怎么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