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种鸭如何喂水

种鸭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格种蛋,能孵化出品质优良的雏鸭。⑴严格选择,养好公鸭 留种公鸭应按照公鸭的标准经过育雏期、育成期和性成熟初期三个阶段,以保证用于配种的公鸭生长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性器官发育健全,精液品质优良。在育成期公母鸭最好分群饲养,公鸭采用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让其多活动,多锻炼。在配种前20天放入母鸭群中。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种公鸭应早于母鸭1~2个月孵出。⑵适合的公母比例 我国麻鸭类型的蛋鸭品种,体型小而灵活,性欲旺盛,配种性能极佳。在早春和冬季,公母性别比可用1:20,夏秋两季性别比可提高到1:30,这样的性别比受精率可达90%或以上。在配种季节,应随时观察公鸭配种表现,发现伤残的公鸭应及时调出另外补充。⑶日常管理 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应当增加青绿饲料和维生素的喂量,特别是维生素E,在炎热的夏季还要适当增加维生素C。在管理上要特别注意舍内垫草的干燥和清洁,及时翻晒和更换;每日清晨及时收集种蛋,尽快进行烟熏消毒和存入蛋库;气候良好的天气,应尽量早地放鸭出舍,迟收鸭;保持鸭舍环境的安静,勿使惊群,引起骚乱;气温低的季节注意做好舍内避风保温工作,气温高的季节则要注意通风降温。⑷人工强制换羽 正常情况下,种鸭每年换羽一次。人工强制换羽的目的就是缩短鸭群休产期,加速换羽过程,提前开产并保持产蛋整齐,同时还能因此降低饲养成本。当产蛋率处于下降趋势,并已降到50%时,可将停产或即将停产的鸭挑出来进行强制换羽。停产鸭的特征见前表8所述。1)换羽前的准备工作 在强制换羽前有意驱赶惊扰,白天关起来不外放游水,舍内不给灯光,使鸭群受到各种强烈的刺激。同时控制饲料喂量,如原来日喂3次的,改为第一天喂2次,第二天喂1次,接着只喂水,不喂料,停料2~3天。随后喂7天糠麸和青料。2)人工换羽工作 经过前期的减料、停料处理以后,翼部肌肉收缩,可试拔主翼羽,若羽根干枯,羽轴与毛囊很容易脱离,就可以把主翼羽、副主翼羽和尾羽拔掉。如果试拔很费劲,拔出的羽根甚至带血,就要停几天再拔,在这几天内同样要停料。3)换羽后的注意事项 为保护毛囊组织,拔羽后的鸭群头5天避免烈日曝晒。鸭舍应铺垫柔软的干草,同时逐步提高饲料质量,在拔羽1周后饲料粗蛋白质达到15%以上,并逐步达到种鸭的标准。进入恢复期以后,鸭群要放牧游泳,多活动,不至于过度肥胖,又可促进新羽的生长,同时还要改善饲养环境,舍内勤换垫草,保持干燥卫生。公鸭也要同时强制换羽,公母鸭分群饲养,使公鸭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体质,保持旺盛的性欲,提高种蛋受精率。
初生雏鸭全身绒毛干后,即可喂食、饮水。喂食前先进行潮水,也叫“点水”。就是先将幼雏放在竹篮内。然后轻轻的将竹篮放入浅水中,以浸水至脚背为准,任其自由饮水。时间一般5―6分钟,不宜过长,但一定要使幼雏只只饮到水。“潮水”过后,把幼雏放在柔软的干草上,让其自动理毛,等到毛干马上开始第一次喂食。另一种方法,是在幼雏的身上喷洒些水,促使互相啄食身上的水珠。注意不论哪种方法,都应在温暖的环境下进行。早饮水有利于体内废物的排除和残余蛋黄的吸收。 第一次喂食又叫“开食”,开食应在幼雏出壳后24小时内进行,过晚“开食”就要“老口”(即下食不快),影响幼雏的生长发育。开食料可用碎玉米或碎大米等,原则是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又便于吸食。一般喂前多经过煮熟浸泡,有条件的可用30羽幼雏喂熟蛋黄一个。喂食的方法,是将饲料撒在草席或塑料布上,让鸭啄食,做到随吃随撒。个别不会吃食的幼雏,可将饲料撒在其它幼雏的身上,以引其啄食。前3天不能喂得太饱,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因此,要掌握勤添少喂的原则,每次喂八成饱,每天喂6―8次。 “开食以后,逐步过渡到使用配合全价的“花料”,日喂次数仍然要保持5―6次。 幼雏不懂饥饱,要经常观察幼雏的消化情况,随时间调节喂食量。如发现嗉囊(食道膨大部)里还积存较多饲料,就要减少当餐喂量,必要时只给水,不给食。

种鸭如何喂水

2,大棚养鸭怎样喝水

大棚养鸭喝水,鸭舍靠近水源(水深1-2米),坐北朝南,远离村舍。 一、 塑料大棚的环境特点  普通鸭舍冬季养鸭,其舍温的主要来源是鸭体散发的生物热。外界温度低,鸭舍保温性能差,鸭体散发热较多,这样不仅会使鸭的采食量增加,严重时会造成鸭的死亡。加上普通鸭舍投资较大,增大了饲养成本,风险也较大。塑料棚室养鸭可以很好地保留鸭散发的生物热,还可利用太阳射人的光能转换成热能来升高室温,在冬季使用有一定优势,同时其投资省,又可利用射入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能增强鸭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促进鸭的骨骼发育,刺激食欲,促进消化,也可促进雏鸭的体温调节机能的发育,其养殖优越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塑料棚透气性较差,饲养中常会造成舍内温度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因而采用塑料大棚时,必须合理设计,考虑必要的通风换气和辅助调节设施,以保持棚内环境处在鸭生长的最佳小气候状态。  二、 塑料大棚的设计及技术要求  塑料大棚应建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应尽可能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树林,附近应有自来水源或清洁水源,又有电源线路,且必须交通便利而无干扰,背风向阳又不窝风,棚架最好为东西走向。塑料大棚的结构要求如下。  三、大棚屋面的坡度。  当太阳光与塑料薄膜间的夹角为90°时,透光率最高。根据我国冬至正午太阳光入射角在21°33′-26°33′的具体情况,塑料膜与地面间的夹角应在63°27′-68°27′。这样的坡度,对屋面全部是用塑料膜覆盖的,养鸭用棚室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四、 棚室的高度。  塑料大棚在设计时的高度一般应达到2.5m左右,这样既可有利于饲养人员的操作,又有利于舍内的通风换气。  五、棚室的朝向。  在设计大棚时,一般主轴为东西轴,坐北向南,这样有利于太阳光向舍内的直射,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  六、 塑料膜材料。  鸭用塑料棚室使用聚氯乙烯膜较为适宜,塑料膜的厚度应在0.08-0.12mm。  七、通风换气口的设置。  棚室的排气口应设在大棚的背风面,并要求在高出室顶50cm的排出口设防风帽。这样既可防止冷风的灌人,又有利于通风换气顺利进行。棚室的进气口应设在两边山墙处。排气口的大小应根据所养鸭数而定,如采用地面平养肉鸭的温室(如20m长,5m宽,饲养后期肉鸭1000只的温室),可设置面积为25cm×25cm的背风面排气口和室顶排气口各5个。  八、塑料大棚的技术性能和环境调控  塑料棚室是一个接近封闭的特定环境,其环境条件各因子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变化规律。棚室内肉鸭饲养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棚室环境诸因素对肉鸭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肉鸭适应能力及人工调节棚室环境的能力。了解肉鸭对棚室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熟悉和掌握塑料大棚饲养肉鸭前后的环境因子的一般变化规律和人为调控方法,是搞好塑料大棚养鸭的基础。  九、大棚的保温性与温度调控。  塑料棚室的热量一方面来源于太阳的辐射,另一方面来源于鸭体散发的生物热,据实际生产测定,养鸭后大棚内温度比棚外气温高5-13℃,但塑料大棚若不采取保温措施,室内昼夜温差为10-15℃,这种昼夜温差太大对肉鸭饲养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合理设置保温装置,提高室内温度,缩小昼夜温差。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度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肉鸭饲养的成败,因此正确选用合理的塑料大棚结构的同时,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要通过通风口大小的调节及盖、卷保温帘来调节室温,要给棚温室配备“被”和草帘。夜晚要把纸“被”盖在塑料膜的表面;当室外气温很低时,还要在纸“被”外加盖草帘,必要时可关闭背面通风窗。白天当室外气温升高时,需将草帘和纸“被”卷起来,固定在大棚顶部,中午12:00至下午14:00可打开通风窗通风降温。  十、 塑料大棚的湿度特性与排湿。  空气湿度大是塑料大棚养鸭的主要特点。大棚空间小,透气性差,在不注意通风时,气流将相对稳定。在白天温度较高时,蒸发量较大,大棚环境又相对密闭,不易和外界空气对流,因而常会出现室内湿度过高的现象。夜间、阴天、特别是在温度低时,空气的相对湿度甚至处于饱和状态,这种高湿条件对肉鸭的饲养是有害的。大棚内的湿度主要来源于肉鸭排出的粪便和呼吸等水汽的蒸发,尤其是白天采食、运动时,其代谢率高,呼吸频率快,且粪便也较集中在白天排泄,因而白天鸭棚湿度将高于夜晚。要降低棚内的湿度,除在选择棚址时注意地势外,还要注意适时通风换气。通风最好选择在白天,因为白天室内的鸭代谢率高,排粪多且潮湿,同时白天气温较高且鸭的散热量较大,此时通风换气不致使棚温突然下降。另外,饲养中还应及时清除鸭排出的粪便,采用垫草饲养的大棚,应及时更换垫草。只要合理调节,就能控制好湿度。  十一、塑料大棚的空气条件与有害气体的排除。  塑料大棚常呈密闭状态,如不加强通风换气,则棚内H2S、NH3、CO2等气体浓度将远远大于空气中的含量,这就会影响肉鸭的正常生长。有效控制通风换气的时间和次数是塑料大棚养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不影响室内保温的前提下,在设计时应按最大通风量设计。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通风量,通风量的大小主要由肉鸭的适应程度决定,白天可适当多些,成鸭比雏鸭多些。
从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上看,鸡、鸭同栏混养也不合适。鸭喜欢潮湿,喜欢从水中捞料,喜食青菜,也能消化较多的粗纤维,鸡喜欢干燥,好吃粒料,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很低;鸭比鸡强壮,投喂饲料后,一般是鸭先争食,且鸭食量大,若饲料投喂不足,摄食不足的往往是鸡 鸡、鸭营养要求不一致,以粗蛋白为例,产蛋鸡要求为16%左右,产蛋鸭要求为18%左右,鸡、鸭同喂,易导致营养过剩或缺乏;鸭比鸡更敏感,遇见小动物会呷呷尖叫不止,易对鸡产生骚扰,导致应激反应。另外,鸡、鸭混养,也容易传染疾病,如巴氏杆菌病、球虫病等。

大棚养鸭怎样喝水


文章TAG:鸭子  怎么  喝水  如何  鸭子怎么喝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