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能给提供连写的明字

光明日报的“明”字
写得不像"明"就行了

谁能给提供连写的明字

2,明性 是什么意思

按照我的理解,斩断欲望并不是让人无欲无求也无情,佛祖也有情,想帮助大众接触痛苦,只是这种情不从自己的得失出发罢了。斩断欲望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欲望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的,是从自“我”得失的角度出发的,因此是烦恼的根源,若是不从“我”的角度出发,仅仅是单纯从利他的角度出发,有情有欲就不是烦恼的根源,反而是幸福的来源。什么是破“我”执?这就是破我执。趋吉避凶是人和动物的本性,追求幸福抛弃痛苦,这就是人最大的欲望,佛祖不是机械的斩灭欲望,而是不避吉凶,吉来也安之,凶来也安之,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从利他的角度出发,就不觉得吉凶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自己的内心随时随地都是满足的,不靠他人、物质来得到。具体到我们爱的人,亲人爱人,那就是我们爱他,如果是以“我”得到和占有为满足,以“我”失去和失望为痛苦,那么这就是无尽烦恼的来源。如果是以对方的需要来爱对方,就是一切幸福的来源,你看到他内心的渴望,内心的软弱,内心的欲望,看到他的烦恼和痛苦,就帮助他,陪伴他,而不是因为你自己内心痛苦、软弱、欲望,需要他来承担和支撑,因为你是从“利”他心出发面对爱人的,所以帮助他多,他需要你,你也高兴,帮助他少,他不需要你,你也不难过,这样你就跳出了自己的“得失”心带来的痛苦。要理解这一点,也不难,比如你想赚一百万,没赚到之前,你很想有。等赚到了,你又害怕失去,失去了,就痛苦不已,因为那是你的钱,你是从“我”的得到和失去来衡量的。但是,如果你是在帮助他人赚钱,他没赚到一百万,你也不难过,还能安慰他,他赚到了,你跟着高兴,你不以自己的得失来衡量的话,他赚到一百万以后,分给你一块钱你高兴,分给你五十万,你也高兴,即使一分钱不给你,你也是自得其乐,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也就失谈不上去。你只是以能帮助自己爱的人得到幸福而高兴,以这就是“ 见心明性 ”。也就自然而然斩灭了自己的欲望。而不是非要逼着自己不爱别人,没有感情。佛祖比我们了不起的地方是,我们能做到帮助爱人和亲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而佛祖,是以帮助所有人实现愿望为高兴的。
颂---- [明唯识性] 。 第二十五颂的颂文是: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所谓唯识性---- [诸法胜义] ,即是上一颂的末二句 [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的 圆成实性。而圆成实性也就是 [唯识实性] ,同时也就是 [真如] 。 真如,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唯识宗修唯识行,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五位四十一阶, 集无量福德智慧,无非是断灭二执、二障,证得我、法二空,转识成智,亲契真如,证得 大菩提与涅盘的胜果。於此,我们来探讨这 [真如] 究竟是什麽。 本来,如果简略的讲解 [唯识实性] ----真如,数百字就可以讲解清楚。但以 [真如 ] 此一概念,在整个佛法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於此特别加以详细的解说。 一. 真如与缘起 真如、梵文 bhuta tathata. 音译部多多他多,是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要探讨 真如,须先自佛陀证悟的 [缘起] 说起。缘起又名缘生,这是略称,具足称 [因缘起] 或 [因缘生] 。曰 : [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 。 大致说来,缘生就是缘起,至於具足所称的因缘生,因是 "造" 义,也是 "亲生" 义。 < 大毗婆沙论> 曰: [造是因义] , 曰: [亲生义,目之为因] ,这是说,以 [因] 而能致 [果] ,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於此,也把缘生和缘起加以区别。 五十六曰: [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 缘起 pratityasamutpady,梵文的意思是 [由彼此关涉而生起] 、或是 [现象界的生 命与世间彼此关涉所由之道] 。这就是说: 现象界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关 涉、对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原始经典 (杂阿含. 二九三、二九七经等) 上屡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种关涉、对待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同时的依存关系,一种是异时的依存 关系。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 [此生故彼生] ,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 所谓 [此有故彼有] ,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也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 ,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 中说: [譬如三芦,立於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 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辗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种关涉、对待、依存的关系,就是缘起。缘起的缘,就是事物生起存在的各种条件 。因此,宇宙之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关涉和变化,必须 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生起、存在、变异、坏灭。因此,所谓 [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因就是主要的条件,缘则是次要的条件。 缘起,有其纵向的和横向的两种关涉对待关系。自纵向关系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前因 後果的关系; 自横向关系----就时间的某一点上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对待的关系。[ 此生故彼生] 是纵向的因果关系; [此有故彼有] 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後世发展的佛教, 莫不重视缘起,以缘起为佛教的基本教理。但较多重视纵向的因果关系缘起,而忽略横向 相待关系缘起。後来这种横向关涉对待的缘起被称为 [实相] dharmata。实相,即一切事 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这是平等的、最高的真理。 事实上,缘起的本义,就是探究实相。龙树菩萨出世,鉴於小乘有部之说 [法体实有 ] ,而揭示出 [空] 的概念。即 [三是偈] 所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空就是 诸法实相。因为宇宙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即凡是由因素条件集合而生起的存在, 都具有成、住、异、灭四相,缘集则成,缘散则灭,此即是无常; 而凡是因素条件集合生 起的存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定性) ,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此即是无我。换一个方式 来说,由众多关涉条件生起的事物,其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所以 [无我] ; 在关 涉条件发生变化的时侯,此一法就会变异或坏灭,所以 [无常] 。而此无常无我的本性是 空----即是 [性空] 或 [空性] 。而缘起法中即含蕴著空性,所以说 [缘起性空] 。 实相----此一切事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也就是真如。即是说,自缘起法来说 ,一切法都是待缘而生起,故无自性 (也即是无固定不变之性) ,无自性即是性空,这是 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法性,这就是 [真如]

明性 是什么意思


文章TAG:明的  连笔  怎么  谁能  明的连笔字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