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岭南印象园具体位置在哪里

地铁站4号线大学城南B出口沿中五路外环西路走约800米即到。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南小谷围街大学城博物馆GJ-A)
岭南印象园为您还原端午习俗和传统。在这里您能现场观看赛龙夺锦,还能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插艾草挂菖蒲驱魔祛鬼、佩香囊驱邪避瘟、雄黄“画额”却病延年、尝鲜果。岭南印象园邀您和您的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祝福,过传统端午。 端午练溪村举办龙舟竞赛,届时有百千条五彩龙舟在岭南印象园旁的珠江上竞渡,热闹非凡。岭南印象园不仅有最佳观赛江边大道,还有色彩斑斓的江畔花海景观与盛大龙舟赛相得益彰,我们还准备了龙舟茶、龙舟饼、龙舟水,邀您和您的家人一起享受龙舟的祝福。 岭南印象园特别增设粽子工场,教您包粽、蒸粽的传统手艺,邀您亲子同乐,与您家小孩一起学习,一起动手体验旧时节日生活,还能尝到家人的手艺

岭南印象园具体位置在哪里

2,牛图腾是哪个民族得图腾

苗族 苗族同胞特别器重牛,认为“牛年”是最为吉祥的年头。苗家人长期与牛为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苗族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同祭祀祖先一般。在相当多的苗寨中,用以祭祖的水牯牛,宰杀祭祀完毕,留下水牛角,当作亡灵看。代表亡灵的水牛角是不能随便触摸的。但不懂事的孩子可以例外,一旦幼童无意摸了水牛角,释为“孙孙和他爷爷玩”。在苗族村寨,人有节日,牛也有节日,叫做“牛王节”、“洗牛身”、“祭牛王菩萨”,等等。是日,让耕牛休息一天,喂之以精料,并用清水给其洗澡。有的苗寨,为了让耕牛过好自己的节日,给牛吃干饭,家人喝稀饭,实实在在地“省嘴待牛”。然而,光有牛耕田,没有龙下雨,照样没收成。因此,清水江畔苗族同胞插秧结束后过“龙船节”时,别出心裁地在龙头上安装一对水牛角,使其变成“牛龙”或“龙牛。他们认为,有了这种牛、龙合一的神物,既可耕田犁地,又能呼风唤雨,五谷丰登无疑。
印度
牦牛图腾崇拜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图腾系印第安语TOTEM音译。其涵意为“他的亲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认为其部落、氏族可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比较亲近的自然物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他们便把这种与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尊崇为图腾,把它奉为本氏族的标志。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印度人对牛的崇拜更是神圣无比,视牛为天神。   从古至今在我国的许多民族当中将牛做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可以罗列出许许多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显然说明“牦牛”、“白马”、“参狼”等动物曾是古代羌族的图腾崇拜物。   历史文献还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作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藏族甲戎人把自己做为古牦牛羌族的后裔,世代留传着供奉牛头的习俗。他们把被奉为“牛首人身”的大神敬供在朝圣和顶礼膜拜的神龛上。每逢过年之际,一些土司、僧侣、头人、官吏们都要竞相制做一米以内的牛头人身像,供奉在家家户户的神位和宅院门头顶。尊奉为守护门神。祈望带给家族康泰平安、吉祥如意,用以驱邪祈佑,镇妖降魔。迄今为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的屋宅、墙角、玛尼石堆、寺院祭台上供奉的牦牛头骨;以及藏族宗教艺术和工艺美术当中绣织、彩印绘制的各种写实或变形等造型的牦牛图案,甚至包括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带牛头面具所演示的神牛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牢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义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见牦牛不单纯是藏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牦牛的图腾崇拜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枣牦牛文化。我们认为藏族历史上铸造如此硕大的牦牛青铜器自然与其牦牛图腾崇拜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藏区保留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包括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以及迄今犹存的悬挂于藏族门宅屋顶上的牦牛头骨,甚至包括目前出土的这件举世无双、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的文化当中。 本教信仰中的“神牛供奉制”   我们认为这件牦牛青铜器的铸造与藏族本教的“神牛供奉制”也有密切关系。藏族在佛教传入之前其土著宗教是崇信“万物有灵”的本教。以自然神灵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其将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及牦牛等动物做为他们崇拜和供奉的神灵,这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神牛供奉制”。   藏族史料记载,在佛教势力还未兴起时,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占据统治地位,牦牛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牦牛必须经过本教徒念诵长经300遍方可,否则将受到惩罚。牦牛的价值比奴隶的身价要高得多,后来本教徒在身上刺上牦牛形象的图案,以求康泰吉顺,邪魔不入。这种纹身在平民百姓中亦广为盛行。凡本教徒一律用白牦牛尾毛盘结于发辫处,并用三颗红色琥珀珠做标志缀饰于发梢处,以象征本教教丁兴盛、教规森严,教律严明而虔诚。白色尾毛意味着神圣、吉祥、纯洁。

牛图腾是哪个民族得图腾

3,范蠡和西施到底是什么关系

看看传说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苧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西施和范蠡的关系是人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说法: 1、情人说。 此说比较兴盛。西施被范蠡发现成为情人,最后又被范蠡带走,荡舟于江湖之上。因此说富有“刺激性”,于是便成了“传奇”,传播开来。甚至还有人写诗道:“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由此演绎出了不少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世人瞩目的美女,文人们推波助澜,更像真的了。 2、夫妻说。 此说不盛,但说得“邪乎”。说范蠡和西施一见钟情,培训时已宛若夫妻,范蠡送西施入吴,很不情愿,一路上走走停停,到嘉兴地方,范蠡以西施水土不服为由,盘桓达半年之久(还有说三年的)。在这里西施为范蠡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儿子,“可怜这个初抵人世的小生命,又很快地在人间消失了”。这种“说法”还说,西施到了吴国,吴王夫差对西施的美艳眷恋不已。而西施曾生育过的往事,在巧妙的掩饰下,夫差居然毫无觉察。 “夫妻说”,看似很“人性”,很“吸引人”,实际上贬低了四个人。首先是贬低了村姑西施——在清纯的美女身上泼了一盆脏水。其次是贬低了军事家政治家范蠡——视兴越灭吴的大事为儿戏。再次是贬低了誓报国仇的勾践——竟然允许在眼皮下发生影响国家战略的事,竟能容忍范蠡在路上“盘桓达半年之久”。第四是贬低了骄横霸道的雄主夫差——没有消受“初夜权”还美滋滋的,把国家都断送了。古今中外,普通男子对“初夜权”都是很在乎的,何况君王?因此,“夫妻说”不合情理,没有什么市场——流传不广,也是很自然的。 3、师生说。 笔者持这一观点。范蠡和西施的关系,的确不一般,但没有超过“上下级关系”、“工作关系”、“师生关系”。为实施“乱吴”的“美人计”,范蠡用重金百两将西施聘来,组织越国顶尖的语言、绘画、音乐、舞蹈、健美、礼仪、服装、美容等大师精心辅导了三年。“考试合格”后,亲自送到吴国,献给了吴王夫差。这期间,范蠡和西施的关系十分正常,人们对此也没有闲言碎语。 问题出在“船”和“江”上。 范蠡辞官是乘船走的,西施是被勾践夫人处死绑上石头沉到江里的。“善于联想”的人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认为,一个乘船,一个沉江,会不会事先密谋好,人一沉江,即被救起,顺江而去。于是,谣言便产生了。由于迎合了人们关心西施下落的心理,便不胫而走,越传越玄了。 范蠡辞官时,勾践是坚决不同意的,又挽留又威胁说:“留则与子共国,去则妻子为戮。”范蠡则说:“妻子何罪,死生惟王,臣不顾矣”。当晚,即悄悄独自走了,连越国也没有回,老婆孩子也没见。他走后,勾践还曾打算派人追回他,被文种制止了。这一点,以“神机妙算”著称的范蠡不会想不到,在仓惶出逃之时,怎么可以到吴国的内宫中把西施带走招惹是非呢? 范蠡若真有意于西施,在那个“一妻几妾”的时代,他完全可以“明媒正娶”。攻打吴国时,他先把西施抢到手再办“手续”,也可以提名请求勾践“恩赐”,凭他和勾践的关系,是可以办得到的。用不着沉到江里再去救,做那种偷偷摸摸的事情。 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在治国治家上取得了双重成功,难免遭人妒嫉。在大节上找不到毛病,就在小节上做文章。而用“男女关系”这种“炮弹”打人,几乎百发百中。于是,就把他和西施扯到了一起,一传十,十传百,传上百遍,似乎便成了“真理”。 在纪念西施和范蠡之时,澄清两人的关系,拿掉压在范蠡头上的诬陷之词,还范蠡西施两人一个清白之名,十分必要。
传说中,西施伴随范蠡泛舟江湖,传出爱情佳话,在我看来啊,他们简直就是美女配英雄.,这个百家讲坛其实也讲过的,就是孙立群老师主讲的那个.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爱情结局其实有很多的. 范蠡和西施认识应该是在范蠡和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认识的,当时他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在民间寻找美女,进贡给吴王夫差.后来范蠡遇到了西施,那个时候范蠡应该有四五十岁了,可能更大.但西施好象只有十几二十岁(有点邪乎~).后来西施被带到吴国,十年后,西施回到越国~他们就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电视剧《卧薪尝胆》里面有讲,里面讲范蠡和西施最后泛舟江湖.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一直是任务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正史里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只有后来的野史才有关于她的记录,但《墨子》里面却提到了西施. 孙立群教授认为,西施只是一个进贡给吴王的一件所谓的贡品,这样的女子很多,所以正史没有记载这些小事情.我认为历史上还是有西施其人的,因为野史的话有时也是可以相信的.以下是西施的几种结局: 1.被杀说(被越王勾践所杀) 2.自沉说(自杀) 3.泛舟江湖说(和范蠡) 4.不慎落水说 以上我的说法均参照百家讲坛的说法.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一说萧山临浦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余暨(萧山,并非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今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男女关系啥,你说对不吗?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和西施到底是什么关系

4,悟了道的人和没有悟道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没有开悟,怎么知道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修行到一定地步: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是否悟道呢?   这个真修行,如果没有明师印证的话,   就用楞伽经、楞严经印证吧:   菩萨初乾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具体古文看不懂,可以看南怀瑾先生的《楞严经大义今释》等   ===============   读通了经典,就知道没有必要争个悟与不悟,精进修行   菩提心不退就是了/   悟无止境,直到成佛,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无明/   但我们平常所说的开悟,大概指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言/....至少是见到法身...   如果还要问   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会么?   未悟是贪嗔,已悟是佛慧,不执功勋,亦重功勋....   ============   附录1:   《禅海蠡测》---南怀瑾   ...............   参禅指月   参禅法门,不同禅定,亦不离禅定,其中关系(见禅宗与禅定,参话头各节),已略言之矣。今复画蛇添足,且作落草之谈。夫参禅者,首当发心。且须知直趋无上菩提,应非小福德因缘可办,由人天二乘而至大乘,五乘道所摄六度万行,修积福德资粮诸善法,均须切实奉行。达摩初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发心真切,福德圆具,自然时节因缘易熟,择法智慧分明,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既具办此心胸见识已,须觅真善知识,依止明眼过来人,急觅拄杖,直趋大道,不生退悔心,今生不了,期之来生,坚志三生,无有不成者。古德有谓:“抱定一句话头,坚挺不移,若不即得开悟,临命终时,不堕恶道,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须知古德中之真善知识,深明因果,绝非自欺欺人者,其所立言,宁不可信!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拄杖,善知识者,犹如识途老马,手握拄杖,乘彼良驹,见鞭影而绝尘,闻号角而脱锁,自他互重,子啄母啐,一旦豁然,方知本未曾迷,云何有悟耶!   若以起疑情、提话头、作工夫,而并论参禅,其中过程,可作影响之谈。须知此所言者,实为影响,非实法也,“与人有法还同妄,执我无心总是痴!”如执以为鉴,印己勘人,皆变醍醐成毒药,丧身失命,过在当人。倘轻以为非,则龙见叶公,顿时远避。是法非法,交代清楚,不任其咎矣。   青原惟信禅师。上堂法语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故曰:“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若大死一番,忽然大活,初见悟境现前,心目定动,觅此身心,了不可得,古德所谓:“如在灯影中行”,乃实事境象。到得此时,夜睡无梦,而可证得醒梦一如之境。三祖所谓:“心如不异,万法一如。眼如不寐,诸梦自除。”方乃亲见实信,纯为实语,非表诠法相。故陆大夫向南泉禅师曰:“肇法师也甚奇特,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此所指梦相似,以及经教所示如幻如梦之喻,皆与事合。及乎至此,亦视力有深浅,须加保任。云岩示道吾以笠,嘱盖覆,庶免渗漏,正为此也。而盖覆保任之功,如百丈示长庆,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令不犯人苗稼。”否则,仍复退失。世之禅人,亦多经此境,究乃“如虫御木,偶尔成文。”俗谓瞎猫撞着死老鼠,自无把握。若明得见得,如牧牛保任之功,自然复能深入。但初得此象,易发禅病。韶山示刘经臣居士曰:“尔后或有非常境界,无限欢喜,宜急收拾,即成佛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黄龙新示灵源清曰:“新得法空者,多喜悦,或致乱,令就侍者房熟寐。”若到得此已,能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然后向世出世间,两边行履,“一切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说得的即是行得的,悟行合一,不落边际,大义当为之事,虽镬汤炭火在前,应无分别而行。久久锻炼,于念而无念之间,自在运用矣。然犹未也,于此无实相境象,仍要舍离,著此即落法身边事,涅盘果海,犹隔重关。仍须死活几番,打得心物一如,方得心能转物。苟以前境纯熟,得如圆满月时,恰为初悟。曹山所谓:“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于此语中,须细检点。故南泉玩月时,有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何以谓至此须打得心物一如,方可转此重关?归宗曰:“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南泉曰:“这个物,不是闻不闻。”又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又云:“不从生因之所生。”文殊云:“惟从了因之所了。”夹山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凡此等等,难以枚举,皆有事相,非徒为理边事也。既到此已,又须抛向那边,如灵云法语,可通斯旨。长生问:混沌未分时,含生何来?师曰:如露柱怀胎。曰:分后如何?师曰:如片云点太清。曰: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不答。曰:恁么含生不来也?师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师曰:犹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师曰:似镜长明。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打破镜来与汝相见。然则打破镜来,已是到家否?曰:未也。到家事毕竟如何耶?曰:岂不闻乎:“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虽然如此,姑且指个去路,曰: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上简述,皆是事理并至,实相无相,影响之谈。是法非法,由人自拣。倘是上根利器,早已不受他人惑乱之言。但切勿轻率口说禅道,事相毫无证得,知解自重,狂言吞人。曰:古德云: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我已身心皆忘,不识不知,顿然入寂,大死大活过几回,犹未在也,何得言之极简?曰:古德此说大悟小悟,非证事相之言,谓悟理入之门耳。此语固可激励后学,而误人亦匪浅矣。若言顿寂与大死大活无数回,统属工用边事,如曹洞师弟所称功勋位上事,不尽关于吾宗门之实悟事也。惟悟后行履,“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不执功勋,亦重功勋耳。利智之士,直探根源,但如贼入空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于理于事哉!虽然,也须出一身白汗始得,非如画眉点额事,轻浅可及也。所言出一身汗,终亦不可执相,不出汗而悟者,亦大有人在。但示非甘苦到头,终不踏实耳。如:   龙湖普闻禅师,唐僖宗太子。眉目风骨,清朗如画,生而不茹荤,僖宗百计移之,终不得。及僖宗幸蜀,遂断发逸游,人不知者。造石霜,一夕,入室恳曰: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霜曰:莫谤祖师。师曰:天下宗旨盛传,岂妄为之耶?霜曰:是实事耶。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闻俯而惟曰:大奇!汗下。遂拜辞。后住龙湖,神异行迹颇多。   灵云铁牛持定禅师,太和磻溪王氏子。故宋尚书贽九世孙也。自幼清苦刚介,有尘外志,年三十,谒西峰肯庵剪发,得闻别传之旨。寻依雪岩钦,居槽厂,服杜多(头陀)行。一日,钦示众曰:兄弟家!做工夫,若也七昼夜一念无间,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师默领,励精奋发,因患痢,药石浆饮皆禁绝,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至夜半,忽觉山河大地,遍界如雪,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有顷,闻击木声,豁然开悟,遍体汗流,其疾亦愈。且诣方丈举似钦,反复诘之,遂命为僧。   五祖演参白云端。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语请问。云叱之,师领悟。献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丁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特印可。……云语师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师于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白云,云为手舞足蹈。师亦一笑而已。师后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截清风。   若斯之类,方为亲切,而又何其便捷,倘执“大死大活”、“枯木生花”、“冷灰爆豆”、“①的一声”、“普化一声注:①外口内力雷”等。形容譬喻字句,认为实法,必有事相,则于宗门无上心法,永未梦见在,不值识者一笑。如认此皆是譬喻语,非关事相,亦如痴人说梦,不知梦是痴人也。   然则,参禅悟后人,复修定否?曰:修与不修,乃两头语。“不擒不纵坦然住,无来无去任纵横。”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穿着一条线,如飞鸟行空,寒潭捞月,终无事相之可得。若犹未稳,一切法门,皆同实相,自可任意摩挲,不妨从头做起。临济示寂时有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曰:还须坐禅否?曰:是何言哉!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处处会得方可,未可独谓坐禅方是,亦不可谓坐禅不是,如是悟道人,自解作活计,“长伸两足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旧。”又有何处不是耶?黄龙心称虎丘隆为瞌睡虎,岂偶然哉!又如:临济悟后,在僧堂里睡,黄檗入堂,见,以拄杖打板头一下。师举首见是檗,却又睡。檗又打板头一下。却往上间,见首座坐禅。乃曰:下间后生却坐禅,汝在这里妄想作么?铁牛定悟后,值雪岩钦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卧。钦召至方丈,厉声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道不得即趁下山。师随口答曰:铁牛无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钦曰:好个铁牛也。因以为号。但石霜会中,二十年间,学众多有“常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亦非独谓睡方是道也。玄沙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滓其语。”复有偈曰:“万里神光顶后相,没顶之时何处望?事已成,意亦休!此个来踪触处周,智者撩着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此之所举,须切实参究,不可草草,落在断常二见。至若禅门之禅定,《六祖坛经》、诸祖语录,言之甚众,文繁不引,且录南泉语,以殿其后。   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禅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或示现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入涅盘。使无量入毛孔,演一句经,无量劫其义不尽。教化无量千亿众生,得无生忍,尚唤作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大难!大难!珍重。   《金刚经》云:“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则上来所述种种,皆作梦语观可也。若有作实法会取,即化醍醐成毒药,言者无心,听者受过矣。   ..............   附录2:   明.憨山德清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糸-八]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糸-八]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附录3: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五   ..........   雪窦道:如此清风堪付阿谁?上载者,与尔说心说性,说玄说妙,种种方便。若是下载,更无许多义理玄妙。有的担一担禅,到赵州处,一点也使不着,一时与他打迭,教洒洒落落无一星事,谓之悟了还同未悟时。如今人尽作无事会,有底道:无迷无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进,达摩未来此土时,不可不恁么也,用佛出世作什么?祖师更西来作什么?总如此有什么干涉,也须是大彻大悟了,依旧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万示悉皆成现,方始作个无事底人。不见龙牙道: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只如赵州这个七斤布衫话子,看他古人恁么道:如金如玉,山僧恁么说,诸人恁么听,总是上载,且道作么生是下载?三答卷椽下看取。   ............

文章TAG:教我  怎么  龙舟  岭南  教我怎么画龙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