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最早的人物画都有哪些

● 帛画人物御龙图 (战国) 绢本墨绘淡设色彩 纵37.5厘米,横2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画于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从共存器物的组合判断,应是战国中期作品。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图正中画一男子,有胡须,侧身直立,神情潇 自若,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特御一巨龙。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冲风扬波。所绘当为墓主乘龙升天,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龙尾上立一鹤,圆目长喙,昂首仰天,古时种鹤为神乌,高踞于天国,并供神人骑乘。人物上方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有鲤鱼,似在为龙舟前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1● 帛画龙凤仕女图 战国 绢本墨绘 纵31.2厘米,横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四周均为毛边,是当时用以“引魂升天”的铭旌,占画面主要位置的仕女,侧身而立,面向左方,细腰长袍,衣长曳地,下摆向前后分张,衣上饰卷曲的云纹图案。仕女脑后挽垂髻,两手向前伸出,合掌作揖。仕女头上,左前面飞翔着一只凤鸟,头向上,两翅上张,两脚一前曲一后伸,似在振翼奋起。鸟的前面有一龙,势若扶摇直上,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由于原画刚出土时为污垢遮掩,致使最早的摹本有若干失真之处,如龙被添了两角,又少了一足。郭沫若曾根据早期摹本认定为“夔”,后湖南省博物馆对原画进行了精心处理,清除污垢,显现原貌,龙体两侧的足已清晰可见,原摹本龙头上的两角,确系误加。这样对其内容和主题便有了新的解释。 龙凤仕女帛画是现存两幅最早的帛画作品之一,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与“人物御龙帛画”比较,龙凤仕女帛画的笔触显得较为古拙和简劲。 ●古代王图·司马炎 唐 绢本设色 纵51.3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 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本书选印其中晋武帝司马炎一幅。 作品没有名款,长期以来一直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根据史籍记载,现在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的。
出土的最早的人物画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人物御龙帛画>> 最早的佛像画家要算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画之祖”。 中国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代表画家应推东晋的顾恺之,传世作品: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中国最早的人物画都有哪些

2,学前教育大班关于端午节的教案怎么写

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民俗民风。  2. 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 包粽子、看图片 采艾草 制作 玩划 学读《过端午》 ( 延伸)  ------- ─→ ------------- ─→? ─→? ─→? 画画  故事儿歌 生 活 龙舟 龙舟 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学前教育大班关于端午节的教案怎么写


文章TAG:怎么画彩色龙舟  中国最早的人物画都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