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去婺源写生

这个时节还是写生一下农忙的画面比较好
去婺源写生就去吧,问那么多的。有老师带着,不感兴趣就在家里呆着,郁闷
目的:了解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它的自然景观园林建筑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绘画材料﹑绘画工具﹑绘画技巧,目的是通过实地的观察,现场作画,把握事物的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感特征以及微妙色彩,借以提高实际绘画水平和综合审美素养。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取景构图和深入加工能力。 三.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 四.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自然景色的色彩调和。 五.了解当地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增长文化底蕴修养。 半个月的写生时光一晃而过,美好的时光总是在逝去之后令人那么依恋,短暂的总是那么令人回味!通过写生使我们由一个对婺源一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一个熟练灰派艺术的“内行”。其中,我对灰派建筑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灰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就是俗称“五岳朝天”了,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灰派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根了,我们也酷爱这块净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感受到了那淳朴的乡村乡情,在写生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的那份友谊,老师在我们画画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一切将永远记忆在我心里,一块绝对是世外桃源的地方! 其实,学校给我们这次“江西婺源写生之旅”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写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感叹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 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婺源的先辈们,建造出了这么神奇的一处“牛形村落”,惊艳之余,也情不自禁地惊叹前人的智慧与结晶,深思人类智慧的无限宽广和深邃!
我们那是徽派建筑,还有现在石城的枫叶红了,很漂亮。 很适合写生呵,有很多学生去那边写生的。。

去婺源写生

2,求 徽州古居民的特点 阅读答案

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顶峰)。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激烈、-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 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跷)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lei -le)出一幢幢民居的轮(郭、-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luo -lue)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1、用“√”选出括号里用的正确的字词或读音 2、徽州三绝是: 木、石、砖 ( 牌坊、祠堂、民居) 3、徽州古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布广泛。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 4、徽州古民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徽州古民居给我留下了淳朴的感觉。在读到第一自然段时。我感受到徽州古民居那一种绝无仅有的美丽,是任何房屋都无法达到的。 5、查找资料,再写出两三处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名称。 平遥古城——明清民居——山西 凤凰古城——苗族土家族民居——湖南 丽江古城——纳西族民居——云南 梅县围屋——客家人民居——广东 开平碉楼——客家人民居——广东 歙(shè)县民居——两宋民居——安徽 乌镇民居——江南民居——浙江 延安窑洞——陕北民居——陕西

求 徽州古居民的特点 阅读答案

3,徽州古民居中韵律感的意思是什么

1、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马头墙则演变成了徽派民居的特点.)2、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角型的;如婺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3、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4、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5、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6、在明代以前,民间是不准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政府开始允许民间祭祀自己的始祖,从这时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现。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它后枕龙山前伏狮山和象山,一条古道横陈前门,道外的龙川溪水环宗祠流过,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厅、前后天井,寝厅和特祭祠等建筑物,均衡而对称地排列着,纵深84米。加上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的三重檐门楼以及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造成了宗祠的雄伟气势,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徽州古民居中韵律感的意思是什么

4,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传说及民间故事

皖南民居简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特色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今存明清时期的皖南民居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章TAG:马头墙  图片  怎么  婺源  马头墙图片怎么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