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花秋天能换土呢

夏去秋来,日照减弱,天气转凉。为了能养好花,气象专家提醒市民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照顾好自己的花卉。   首先要增加花卉的光照时间。夏季放置在阴处的花卉,如棕竹、巴西铁、橡皮树、龟背竹、文竹等,在秋季时应将它们移到早晚都有阳光的地方。同时给花卉施入以氮为主的氮、磷、钾肥,这样既能使花卉长得茁壮繁茂,还能提高花卉入冬后的抗寒能力。   其次,要增加花卉的营养成分。菊花、腊梅、白玉兰、蟹爪兰等此时正将孕蕾,而月季、君子兰等既要长枝叶,又将孕蕾。此时应注意追加以磷为主的氮、磷、钾肥2~3次,促进花卉孕蕾、开花。   再次,要注意换土换盆。秋季是盆花翻盆、换土的好时机。凡花盆过孝根系密布盆壁的花卉,此时应注意及时调换大盆,以利于花卉的生长。   最后还要为花卉剪枝去叶。秋季有些花卉出现枯枝、残叶,这时应注意剪去枯枝、残叶,以利于人们观赏。
金琥喜含石灰质的沙壤土,可用等量的粗沙、壤土、腐叶土及少量陈墙灰混合配制。每年应进行一次翻盆换土和剪除老根。3月中旬将球从盆中取出,剪除老根,勿伤主根。剪好后,把坏放在通风处晾4~5天,使剪口风干;翻盆使用的新培养土,宜用发酵后的畜、禽粪肥作基肥,加入煤灰、草木灰及少量动物骨粉等混合拌匀;盆要用阳光晒、蒸煮和喷药等办法进行清毒处理,以防烂球。金琥对肥分要求不高。盆土宜用带蛋壳粉之类石灰质的沙性壤土,盆底可用腐熟的鸡粪或豆饼、骨粉、草木炭等作基肥。补充养分和提高土壤碱性。温度温度在金琥的生长周期起重要的作用。冬季金琥处休眠状态。4月金琥苏醒并开始生长。5、6月气温达到金琥的生长适温25~30℃,金琥进入生长旺期。7~8月气温超过35℃,金琥进入夏眠。9月气温降至30℃时,金琥再次苏醒,又开始生长。秋天管理得好,其生长速度可能超过春天。11月中下旬气温降低,金琥渐入休眠期。至此,金琥一年一度的生长就告一段落。

什么花秋天能换土呢

2,征集含有本命年的新春祝福

鼠年兴,牛年壮,虎年猛,兔年强,龙年飞,蛇年祥,马年奔,羊年放,猴年高,鸡年升,狗年旺。十二生肖少一个,猪年大发贺新年! 人逢盛世情无限;猪拱华门岁有余。 人增福寿年增岁;鱼满池塘猪满栏。 大圣除妖天佛路;天蓬值岁兆丰年。 巳有长风千里志;亥为二首六身形。 丰稔岁中猪领赏;新台阶上步登高。 天好地好春更好;猪多粮多福愈多。 犬过千秋留胜迹;亥年跃马奔小康。 牛马成群勤致富;猪羊满圈乐生财。 巧剪窗花猪拱户;妙裁锦绣燕迎春。 吉日生财猪拱户;新春纳福鹊登梅。 朱门北启新春色;紫气东来大吉祥。 朱红春帖千门瑞;翠绿柳风万户新。 朱笔题名于雁塔;绿风摇柳动莺声。 名题雁塔登金榜;猪拱华门报吉祥。 花香鸟语春无限;沃土肥田猪有功。 衣丰食足戌年乐;国泰民安亥岁欢。 戌年引导小康路;亥岁迎来锦绣春。 戌岁乘龙立宏志;猪肥万户示丰年。 两年半夜分新旧;万众齐欢接亥春。 孟春之月方营室;宝盖进豕恰是家。 国泰民安戌岁乐;粮丰财茂亥春兴。 金榜题名光耀第;喜猪拱户院生财。 狗守家门旧主喜;猪增财富新春欢。 狗岁已赢十段锦;猪年更上一层楼。 狗年已展千重锦;猪岁再登百步楼。 狗问平安随腊去;猪生财富报春来。 狗蹲户外家长泰;猪拱门前户发财。 猪子一身皆是宝;亥年万事俱呈金。 肥猪拱户门庭富;紫燕报春岁月新。 猪多粮足农家富;子孝孙贤亲寿高。 猪是财神登万户;燕为春使舞千家。 猪拱家门春贴画;鹿衔寿草福临门。 猪增财富新春喜;燕舞祥和旧主欢。 科技财神尊上座;吉祥猪崽报新春。 恰逢盛世猪如象;喜庆新春鱼化龙。 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喜庆词。 原驰腊象长城雪;户养肥猪盛世春。 高老庄中称快婿;天逢府内是元戎。 硕鼠悠悠眠洞里;肥猪悄悄拱门来。 肥肉一身堪入市;钉耙九齿好犁田。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猪如意获丰财。 窗花剪猪招财富;壁上画虎镇鬼神。 蕃繁六畜猪堪饲;富裕千家君献功。 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燕衔喜信春光好;猪拱财门幸福长。 爆竹升天送狗岁;春花遍地缀猪年。 腾龙快马逢新世;送犬迎猪贺大年。 骚人乐撰新春对;墨客欣书亥岁联。 迎新春应赞猪为宝;辞旧岁莫忘犬看家。 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猪岁新景满神州。 硕鼠悠悠眠洞里;肥猪悄悄拱门来! 燕衔喜信春光好;猪拱财门幸福长! 科技财神尊上座;吉祥猪崽报新春! 肥肉一身堪入市;钉耙九齿好犁田!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猪如意获丰财! 窗花剪猪招财富;壁上画虎镇鬼神! 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征集含有本命年的新春祝福

3,关于南京的俗语谢谢

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
气候篇:蛐蛐唱歌,有雨不多;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春要捂,秋要冻,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 习俗篇: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债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穷似热天直淌汗,越渴越吃盐;黑影子上墙,小孩子要娘;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儿子多烧小锅,女儿多桂圆蜜枣顺床摸;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 以物喻人类:紫金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中华门的城堡跑不了;树大招风,出头的掾子先烂;瞎子拉二胡,自顾自;蜻蜓吃尾巴,自吃自;卖麻团的跌跟头,有多远滚多远;抱不着冬瓜抱瓠子,摸不着坟茔堆乱磕头; 告戒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小孩如小树,若要成才(材)须要从小育;小孩不识字,越掼越不上相;惯子不孝,肥田长瘪稻;跟好学好,跟着叫花子学讨;嘴里舌头打个滚,喊人不赊本;火要空心,人要真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邻居好,赛金宝;张家长李家短,人家事情我不管;嘴稳手稳,才能到处安稳; 剃头打三巴,不害疖子不害疤;男人无能,洗锅抹盆;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一块馒头搭块糕(指夫妻配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人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 活闹鬼——小混混,鼓惑仔的意思! 一米多高——形容很过分,很严重的意思!(一bd糟) 盼西——女朋友的意思 小秆子——是对男孩子,或小年青的中比较邪头的人的称呼。 老杆子——。。。。不翻译了 甩子(甩蛋,甩B)——是指做事冲动,不理智,做事喜欢胡干蛮干的人! 二胡——是对实际能力与表象差距太大,象绣花枕头,中看不用的人的称呼。通常指男性 ! 照枝——会面,相见的意思! 日烂——毁坏,破坏的意思!(这个我没听说过) 促馊——指人不地道,喜欢玩鬼花样的意思!(这个也没听说过) 颠(形容词)——指人很兴奋,有点兴奋过火的意思 颠(动词)——指人溜掉了例如:“他颠的哦!”有时也用“蹿”这个字来形容 烦不了——指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意思! 吊不揉——指不害怕,不给人面子的意思 活丑——丢脸,献丑的意思! 窝(第2声)— 鹅 耸(SONG)样(形容词)--是形容做人缩手缩脚,胆小怕事的样子。(贬义词) 高头,高面——上面的意思,挺土的现在好像没人这么说了 粘几瓜(巴)达——形容东西上面有粘液 杆儿——女人的老公或男朋友(要有性关系) 杆子——俚语,男的对男的说相当于“hey,哥们” 傻里吧唧的——说你傻的狠 霍是的——不知道普通话怎么说跟bullshit差不多的意思,但文明一点(无意义的词,应 该属于语气助词一类吧。用于藐视对方或者反驳对方的语句开头。吵架时常用。) 二百五,二五郎当的——同甩子 啊是的啊--“是不是的啊?”的意思。 我也不能跟你急咯,不能急咯——前几年叫流行的一句 没德feel咯——最近较流行,多指没有兴趣 活比丑——指很倒霉 塞——动词,指用拳头打人,如:你再跳老子蛮塞你咯! 撤谎——撒谎 老姘——姘头 呲——指用水射,且必须是玩具水枪,高压水枪等射出的水柱 犯嫌——讨厌,形容词 “喝七麻乌地”(11245)或者“ 乌七麻喝地”(43315)——外面很黑 胡里八涂——糊涂 作死——找死 包卢——玉米 磕七头——膝盖 条走——扫把 搓拨——簸箕 依怪——同广州话里的“核突”有恶心的意思 目得--"没有"的意思 五二带鬼——人不上路子 来丝--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很厉害 不对箍子--不对头 新旧春节两重天(雨花台区) 上 穷苦人民无路子,打到獐子吃獐子,打到兔子吃兔子,打不到只好饿肚子。 堂屋连着锅灶房,脚盆马桶靠水缸,毛巾当着大褂披,钵子又做面盆缸。 晚上无油来点灯,野菜做饭不剪根,绳子一根刀一把,扒柴要到吉山坡。 下 一进堂屋亮堂堂,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穿的列宁装。 青平瓦,红砖墙,高檐口,大瓦房,盖得一行行,前面存走廊,两边有包厢,进到屋里真舒畅!新打的家具亮堂堂,门前栽的桂花树,真是赛如小苏杭! 春节还没到,家家忙得很热闹,不烦吃来不烦烧,又炒又炸还打糕。腌成货,鸡鸭肉,生活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旧两种生活的对比,反映出人们生活的进步和现在过新年的喜悦。 过年(江宁区) 今天二十八,明天二十九,后天卅晚上,家家吃年酒。 从前到过年,穷人真可怜,吃的糠和菜,债主挤屋前。 如今过新年,生活比蜜甜,家家吃鱼肉,户户有存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五”想必是宁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不过你们千万不要随便乱用,因为它就像猪的浑身都可以吃,它的名字还可以用来骂人一样,“二五”是用来骂别人神经病的。“二五”原是有典故的,说是两个人在某皇帝面前邀功献媚,要求赏500贯。皇上一时气恼,赏了他们一人250贯,意味半吊子。在南京250简化成25,没想到后来竟演变成了类似13点的贬义词。前些年还有个导演意欲拍一部反映石城人家名叫《南京二五》的电视剧,结果就因为片名被“枪毙”了。 南京话中用来骂人的还有“小炮子子”,一般是长辈骂小孩子的。含有“尸”字的就有“刷尸”、“挺尸”,前者指洗澡,后者指睡觉。蛆是只臆怪的家伙,含“蛆”的词南京话中有“嚼蛆”、“捂蛆”。一指胡说八道,一指热天穿厚衣。 再说“韶”。我们经常在版上用“韶”这个字可能让很多外地人云里雾里莫明其妙其实“韶”也是南京话中的主打方言代表词汇,它指的是话多。比如某人呱叽呱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我们就来一句“你话怎么这么多,像韶老头/老太似的”。BY THE WAY,据我观察,南京老太的方言要比老头的要来得地道,这跟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关无疑。说到老头老太,想起来南京话中有这么一句“老头老太古里古怪”。不知道是不是讲人老珠黄益发如孩子逞性妄为顽劣乖张,还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不过无论怎样,父母养我们一辈子很是不易,为人子女孝和顺是应当的。暂且打住,不然有人要说我韶了。 “舌搭子”是说好主动跟别人罗嗦的那号人,差不多也有“韶”的成份的,“舌搭子”也作“十里八达”。单就“十里八达”四字,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四通八达阡陌交通的场景,此人对与人罗嗦兴趣之大语言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教人叹为观止。 “癔怪”一词也是我们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它的词义比较难以概括,先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抹了黑唇上班,你的同事就会说“你怎么这么臆怪,像吃了死小孩”。另外如果一件东西渗(正确的字打不出来)人、恶心,也是用它来表达的。总之无论对人对事,“癔怪”都对评价的对象有厌恶的成分。 南京话龙虎榜上“夹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非常之难以相处,我们往往会说:“哎油(“哎油”也是南京话),你这个人都夹生死了。”有时也会用“孤苏”(音)二字。 有则笑话是与南京话有关的,不过是否确有其事无从察考。说是一老外在路边摊吃馄蚀,老板娘问了句“啊要辣油呀?”。大鼻子一听此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寻思:咦,“I LOVEYOU?”,偶知道现在听到中国人说英语已不足为奇,可你再开放也不至于素昧平生就说这话呀。一时激动,忘了大洋彼岸的老婆孩子,忙不迭地说:“Me too,Me too”。 “是不是呀”在宁语中用“哎是地呀”,此语曾被收录进了一则相声。你试着发一下音,是不是很像“莎士比亚”? “犯嫌”即讨厌,这个词可堪我老妈在我面前使用率之冠的词汇。 “海里胡天”即脸老皮厚胆子大,这个词可堪我老爸在我面前使用率之冠的词汇。 “算活拉倒”即拉倒、作罢、算了,这个词可堪我在我爸妈面前使用率之冠的词汇。 说了半天,似乎都是些贬义词。让我想一下,这个该属褒义词:“胎气”。从字面很难揣摩出它的意思,我也单单知道它是义气的意思,缘何如此,无从知晓。 当然是还有不少是无关褒贬的。如“老巴子”是指家中排行最小的子女;“胳膝头儿”指的是膝盖;“黑漆麻乌”形容黑黢黢,伸手不见五指;“刷括”指做事干净利落。另外,南京人管“夹菜”叫“搛菜”,据说“搛”这个字还是曹雪芹的发明创造。

关于南京的俗语谢谢

4,梅州有哪些传说

梅州客家民间传说—灵光寺的传说灵光寺,原名圣寿寺。1、灵光寺门前的两棵生死树,一生一死。灵光寺门前有三株古柏,二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达七丈左右,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生树和死树,经过千百年,仍保持同样高大。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天,潘了拳从百里外买回三株柏树苗,因天气炎热,回到寺里,柏树苗巳晒死一株。他不愿把枯树苗丢掉,同样栽下。栽树时,他念道:“树苗、树苗,快长快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奇怪,死树苗果然长了起来,可就是有枝无叶,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样高大,挺立在寺前。无笃石螺和片生熟鱼2、灵光寺门前,有一条小溪,溪里有两种奇异的动物——无笃石螺和片生熟鱼。相传潘了拳在世时的一天,两个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在溪里游泳贪玩。他们发现水里有许多小鱼和石螺,便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然后带回寺里。两个小和尚作了分工,一个剪石螺尾,一个煎鱼。潘了拳闻得腥味走了进来,把两个小和尚训斥一顿,说这是杀生之举,违反僧规戒律,并命令放生。两个小和尚不敢违抗,使把煎了一半的小鱼从锅里铲起来,与去了笃的石螺,一同放回小溪里。这两种动物回到溪里,死而复生。3、无笃石螺系生长在阴那山小溪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们将螺敲去螺的尾部后下锅煮食的石螺相似。传说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4、片生熟鱼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5、茶泉灵光寺的右面有一个山谷,山谷里有一股泉水。奇怪的是,这股泉水好象茶水一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431356634样。传说当年潘了拳到这里结茅修炼,他姊姊同情弟弟孤身一人,便寻找而来,并住下来照顾潘了拳,日里帮他洗衣做饭,夜里帮他烧香点烛。潘了拳除了修行苫炼外,还经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他姊姊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见树木繁密,荆棘遍山,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便叫喊弟弟上来喝茶。潘了拳在山谷深处,不容易上来,便叫姊姊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掌闭目,嘴里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他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至今还和茶水一样的颜色。6、木龙迎客灵光寺祖师宝殿的殿顶四角,有条雕刻木龙。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发现四条木龙不见了。到了傍晚,木龙又回了原处。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里。窥视殿顶,想看个究竟。果然那木龙慢慢地离开原位,偷偷地向西飞去。那和尚随即跟踪而去。走到二里远的一个深潭处,只见四条木龙在那里兵乒乓乓地游泳。那和尚不声不响地返回寺里,想了一个降龙之计,打制了四个铜铃,分别系在四条木龙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水龙又要动身,铜铃便“铃铃”地发出响声。木龙顿时胆战心谅,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几天后,木龙脖子下的铜铃又响起来,又想偷去游泳,便从房里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左方角的木龙未动,只是铜铃作响,其它三个铜铃哑然无声。接着,一群善男信女从左方走进寺来。客人一到,铜铃便不响了。右方的铜铃作响时,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进寺庙。传说木龙被系上铜铃之后,改邪归正,将功补过,以铜铃作为迎客的信号,故有木龙迎客之说。
没有梅州传说客家传说就有客家食俗及其传说客家入大多居住在山区,平日粗茶淡饭,生活简朴。他们平时一日三餐,一般人家早饭、午饭多吃大米饭,晚饭喝粥,菜肴则以自己菜园摘回的新鲜蔬菜及咸菜为主,菜味喜咸、喜肥。 但是,逢年过节或举办婚嫁、寿诞、生子满月等喜庆活动,主家往往倾其所能,摆出“四盘八碗”或“四盘十二碗”的筵席,以各种客家传统风味佳肴,欢宴亲朋。 ·客家风味菜肴·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为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油重、味咸,讲究酥软香浓,朴实大方,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客家菜中,除了前面已述的瓤豆腐以外,还有盐的焗鸡、梅干菜扣肉、青蒜焖肉、牛肉九等最具客家风味。 盐焗阔鸡,一般选用一公斤左右的嫩母鸡,宰杀后,掏去内脏,洗净,晾干,往鸡腔内放入两棵大葱和少许姜片,抹些生油,用整张的干净草纸将整只鸡包裹起来,把纸喷湿,随后放人锅中,用炒得滚烫的粗盐把鸡煨埋起来,再用文火焖焗一小时左右。然后,出锅,拆骨,撕下鸡肉,再按鸡的原型,装盘上席。盘旁搁一个小味碟,内有香油和姜末等调料,供食客蘸用。盐焗鸡色泽金黄,皮脆,肉滑,连酥香的骨头亦可嚼食。盐焗鸡包裹甚严,最能保持鸡的鲜香美味。而且,它是用热盐煨焗熟的,食后不致燥热上火,且有清心润肺之效。 相传,盐焗鸡最早源于广东惠阳盐场。当时,一些盐工节后从家中带来用白水煮熟的整鸡,为防时间长了变质,便用草纸色裹整鸡,埋进盐堆里。谁知埋进盐堆之鸡,不但食用方便,而且愈加香酥可口,宜酒宜饭,食后力气倍增。此事传开后,盐商、富豪和各饭店纷纷仿效,并经过不断改进,遂成客家地区的一道名菜。 在焗制的菜肴中,还有一道“酒焗双鸽”,也颇具特色。此菜先将两只掏洗干净的鸽子,放上适量的盐、姜、葱等调料后,装在盘里摆好,再把一叫、杯玫瑰酒(或葡萄酒、糯米黄酒),放于双鸽中间,再用一个瓦盆盖严。然后,将它架置锅里,用中火蒸焗至熟。此菜须趁热上席,开盖时,酒香扑鼻,肉嫩味鲜,且有益中补气之功效。 “梅干菜”是享誉海内外的一种客家乡土菜。秋未冬初,菜园里的芥菜抽了苔,它姆指粗细,顶带花蕾,形如秋荡,脆嫩味甘。这时,村妇摘下菜心(长约5寸左右),晾挂几天。待叶子变软时,放进盆里,撒上盐,用手揉搓,待渗出一些汁液时,便装入陶瓮,码放一层撒一层盐,装满后用芥菜叶或竹笋壳把瓮口封严。过了半月二十天,取出晒干,便成了色泽金黄,咸酸味甘的梅于菜。 制作“梅干菜扣肉”时,先取肥瘦三层相间的猪肉,用白水煮熟,拌上酱油,切成方块,放入沸油锅中,把猪皮炸成酥香,再切片装碗,上面铺放一层梅干菜,上笼屉用文火蒸烂,再倒扣盘里上席。此菜因肉里渗入梅干菜之清香,而梅干菜又得肉香,故而相得益彰,浓香扑鼻,肥而不腻。 用梅干菜烹制的菜肴,不论是梅干菜蒸猪肉,还是梅干菜炖排骨、梅干菜堡肉汤,其鲜香之味,皆令食者难以忘怀。于是,那些客居海外的华侨,倘得“水客”捎来梅于菜,往往勾起对家乡的万种情思而弥足珍贵。 青蒜焖猪肉,这是客家人的一道家常菜。冬春时节,菜园里的青蒜,葱绿鲜嫩。拔来一把青蒜,切段,与五花猪肉片下锅,焖煮10分钟,让猪肉吸收了青蒜的芳香,青蒜又得猪肉的鲜香一,一倘起锅前再搁少许黄酒,再添加了酒香,其味更为醇香可口。 客家人喜吃九类食品,他们常用牛肉、猪肉、鲩鱼等为原料,加上适量淀粉,制作牛肉丸、猪肉丸、鱼肉丸。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制作肉丸时,对用料挑选极精,如牛肉、猪肉,则须选用精良之瘦肉,还得把肉中的细筋剔掉。若做鱼丸,非肥美肉嫩的鲜活鲩鱼不可,而且鱼鳞、鱼刺、鱼鳍,皆要一一剔尽。捶打时还得注意肉的纹丝,拌和肉泥时又得注意方向,等等,必令做出的肉丸爽脆、嫩滑、鲜美、结实——有人将煮熟的肉丸使劲掷地,肉九非但不碎,还能像乒乓球似的反弹上来。 ·客家岁时食品· 除了前面已述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食品外,客家地区还有下列一些应时食物,也颇具特色。 清明艾粄 (粄,客家话方言,音:板,一种米糕)。清明时节,万物欣荣。这时,园头地尾新绽的一簇簇艾草,毛茸茸的,嫩生生的。于是,村姑农妇,挽篮采来鲜嫩艾草,洗净,掺入用水泡浸过的糯米里,放进石碓,春成艾未糯米粉,再和上红糖水,蒸成青绿的艾粄。民间认为,艾板不但清香甜美,软滑可口,还有除湿明目、清热解毒以及调和妇女月经的功效,故而世代相传,成为一俗。 夏至狗肉。据载,古代中原有夏至杀狗祭门祈安之俗,客家人传承着这一古俗,除了像广州人那样,在冬令吃狗肉火锅外,还讲究在夏至焖狗肉吃。民间认为,狗肉有除湿利尿、壮阳固肾之效,而夏至前后,客家地区暑热多雨,人们上山劳作,下田耕耘,辛苦劳累,暑气、湿气郁积,最宜食狗肉以滋补健身。因而,客家有“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的谣谚。 不过,客家人对狗肉也甚为讲究。民间认为,吃老狗肉,不但无滋补价值,反而会生病,那是吃不得的。正在吃奶的小乳狗,虽能补身,但个小肉少,食之可惜。最理想的选用20斤左右的嫩狗,宰杀(多为在池塘淹死)后,用开水退毛;若残存汗毛,可燃烧稻草燎净,还可增加香味。炯煮狗肉时,佐以陈皮、草果(小茵香籽)和芹菜、姜片等调料,其鲜香之味,最为诱人。 仔姜炒仔鸭。初夏,村民饲养的仔鸭开始上市了。刚长出翼毛的仔鸭,重约1斤,宰杀洗净后,切块,再将当年长成的鲜嫩新姜切片,作为辅料。待油锅烧热时,将鸭块、仔姜片下锅,旺火偏炒至熟,烹以少许黄酒即成。此菜仔鸭肉嫩骨脆,仔姜片微辣爽口,别有一番风味,且有补肾壮筋之功效。 仔鸭的另一种吃法是将整鸭放入沸水锅中旺火煮熟,再用新鲜猪油涂抹鸭身,切块装盘上席。食时,蘸以香油、姜未、蒜泥和薄荷等调味品,十分脆嫩可口。 仙人粄,这是最受客家人欢迎的夏令清凉小吃。仙人粄用仙人草 (又称凉粉草)根和少量土碱熬水,过滤去渣,加上适量淀粉再煮。冷却后,便凝结成黑褐色的半透明的胶状物。食用时,将仙人板放入小碗,调以蜂蜜 (或白糖),它清凉,滑溜,爽口,特别是仙人草那种特有的幽香之味,最能润喉解渴,清热去暑。同时,还有助消化、降血脂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如今,这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已制成罐头,远销海内外,尤受侨居国外的华侨欢迎。 “七月七,吃药粄”,这是客家地区五华县民间流行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当别地村姑相聚在庭院瓜棚豆下,遥祝牛郎织女相会和为自己乞巧时,五华妇女却从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262376134田野里挖来思茅草根、鸡矢藤、狗7贴耳草、尖尾枫叶、苎麻叶、艾草叶等,洗净浸软,用石碓春烂,和入糯米粉中,拌以红糖,蒸制成又甜又香的药板。由于这些草药各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益肝明目、健胃、法风的功效,又清香、甘甜,因而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吃药粄乃中原古俗。相传,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入广东后,因南方暑热多雨,许多人水土不服,患了肠胃病。一位族长也身染此疾,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得仙人指点,让他用上述七种草药做成药板吃。族长依仙人指点,其病果然不治自愈。 至于为何在七月初七这天做药板,据说,牛郎织女这天在群鹊的帮助下,在天河架起鹊桥,方得一年一度的聚会。于是,人们认为用这天从天河流来的河水制作药板,准会更灵验有效的。 冬至的姜枣羊肉。冬至将至,老百姓不论贫富,皆要进补身子,这也是客家一俗。民间认为,这时正处隆冬时节,人的体质比较虚弱,极需进补药膳以健身。同时,客家人认为,冬至这天乃一年之中白日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如这天进补,最能为人体所吸收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常见的冬至进补药膳是姜枣羊肉。将羊肉切块入锅(最好是砂锅),放上砸裂的姜块,用文火炖至软烂,再加适量的红枣、红糖和黄酒,趁热食之,最能补身。客家上了年岁的老人,对冬至吃羊肉甚为认真,因为羊肉、姜、糖、红枣皆热性食物,俗谓吃过羊肉羹,老人便能一冬身暖体健,无病无灾。反之,倘若这天无羊肉或其他食物补身,便会常感手脚发冷,体弱多病,甚至会觉得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这天以吃羊肉为佳。倘买不到羊肉,则可用雄鸡炒酒代替:先将切碎晒干的姜未,下锅用油炒香,再把鸡肉块下锅翻炒,加水炖煮至烂,再放红糖、黄酒稍煮,即可食用。 冬至进补的药材,还可依据各人的体质或医嘱,分别加入适量的人参、黄蔑、拘妃、党参、桂元、当归等等,以补益中气,滋补肝肾,等等。 ·客家待客习俗· 俗话说,“客家客家,好客之家”。保持着中原古风的客家人,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倘有贵客登门,殷富之家将以丰盛酒席盛情款待。就是贫穷人家,他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节俭过日,也要尽其所有来招待客人。 在一些偏僻山村,还有家族、邻里共同招待客人的习俗:来了不速之客,主家正为一时无法置办食品而发愁时,家族邻里闻讯,或送来自己珍藏的香菇、竹笋干、银耳等山珍,或平日舍不得食用的就鱼干、墨鱼干等海味,或烹制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看端上席来。这时,主家依例请来族长或长辈坐于上首,并请来家族、邻里的代表一块作陪。于是,靠着家族、邻里的帮助,也能把筵宴置办得甚为丰盛、热闹。 在客家地区的一些山村,从前还有一种奇特的“挟食”之俗:在偏僻山村举办的婚嫁、生子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宴席上,男宾女客常常分席入坐。席间,女客吃食甚少,而把各种菜肴挟进事先准备的食器里;带回家去给未能赴宴“食酒”的老人和孩子吃。相传,这种敬老爱幼的风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小凤的姑娘,十分聪明贤慧。她出嫁后不久,公公、丈夫皆相继去世,与婆母相依为命。一天,村里朱富伯大寿,小凤前去帮忙干活。席间,小凤惦记着在家的婆母,她只喝了一些汤,而将肉菜挟在空碗里。散席后,她急忙送菜回去给婆母吃。谁知走得大急了,进门时不小心摔倒了,把一碗肉也撒了。小凤伤心难过极了,婆母劝慰她,把肉菜挟起来,洗净,煮吃了。 一天,雷电交加,小凤以为自已给婆母吃了“倒地肉”,雷公来惩罚她了。她唯恐祸及婆婆,便冒雨跑到村外一棵古树下去躲避。婆婆急忙去叫小风回家。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古树被雷电击倒了,而小凤却躺在一堆白银上。婆婆叫醒昏过去的小凤,搬回银子,婆媳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从此,贤孝的小风和她的“挟食”之举,远近传为美谈,并相沿成俗了。 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举报 三国演义之《天策》,带你穿越历史体验最具特色的三国世界

文章TAG:怎么  什么  秋天  孝带怎么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