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其在古代的石窟艺术上的低位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1,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以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5代。其中龙门210品是书法魏碑精品。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其在古代的石窟艺术上的低位

2,龙门石窟有50多米的佛古人是怎样刻的呢

???????????????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不光是龙门石窟,还有云冈;敦煌。还有乐山东大学佛等等。
慢工出细活,都是提高几10年的努力!

龙门石窟有50多米的佛古人是怎样刻的呢

3,人们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因为各个时期的雕刻都有啊,所以才是艺术博物馆小的洞窟里有魏晋时期的最大的那个比较华美的是唐代的

人们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石刻艺术博物馆

4,龙门石窟中古魏雕刻与古唐雕刻的区别

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493AD)开始营造,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400余年,雕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魏窟——北魏雕像特点是体态修长,面容清瘦。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唐窟——唐朝雕像的特点是脸部丰满圆润,体现唐朝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龙门石窟造像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雕造的石窟数量占所有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主佛卢舍那总高17.14米,头高3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卢舍那在佛经里面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卢舍那大佛面容丰满,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奉先寺规模最宏大,艺术最精美,寓意最深刻,代表性最强,是龙门石窟中的核心石窟。  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意义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窟内造像雕刻精湛,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与魏晋和南朝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文章TAG:龙门石窟是怎么雕刻的龙门  龙门石窟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