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地球是怎么行成的

陨石撞击
好象是盘古弄的啊
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海洋形成的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多数的看法认为,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这是第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替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大约100亿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转动使尘埃微粒达到白热程度,中心的圆盘变成太阳,外围圆环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熔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亿~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

地球是怎么行成的

2,地球从哪里来的

在形成太阳系的一大片宇宙尘埃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在地球轨道附近的一些尘埃聚集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上的水是打哪儿来的?科学家解开"水之谜"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众所周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最近,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了可证明这一理论的依据: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 据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公斤,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利内亚尔彗星在炽烈的阳光下蒸发成了蒸气。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都观察到了这一过程。那么,这颗彗星携带的水与地球上的水相似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 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从"木星区域"落到地球上。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约翰·玛玛说:"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 海洋形成之谜 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海洋形成的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多数的看法认为,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这是第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慧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地球从哪里来的

3,请问地球是从哪里来的有哪位大哥帮帮忙

我建议你玩敏力龙舞,专职练级的龙 前40级之前加纯敏力,穿纯敏力装备。按照武器和装备加点就可以(因为40级之前可以免费洗点) 记得40级之前一定要把龙变身任务做了,建议11级的时候疯狂的去刷不详传闻副本,把森林遗迹刷满 到25级开始变升级变作龙变任务! 很快到40级了,这个时候就用免费洗点 洗完点1级5点,40级有200点 把167点全部加在龙舞上面 其它点数完全按照你的目标装备来加,如果有rmb买幸运装备的话,就按武器来加力量,其余全敏 技能点数方面 把龙变身技能点数根据你蓝的实际情况一点一点往上加,切忌别一次性加到10,不然没蓝变身,你会疯的那个叫什么残影的加到6,风暴加2,这2个就是练级打怪的群体技能,还有寒冰,烈焰都加满,这两个是单体攻击的,上状态的!~剩余点数,武器掌握,幸运一击,格挡,瞄准升级就加姿态后面选择双剑致命~
现代普遍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之外形成的,在距今46亿年以前,恒星系发生了爆炸,破碎的恒星物质形成星云,恒星的熔融物质四处飞射。恒星爆炸破碎,但绕恒星转动的行星有的没有破碎,在恒星破碎所形成的星云中飞行,地球的地核就是这样的一颗行星。它吸收和捕获了恒星破碎所产生的熔融物质形成了地幔。 由于地核是当时的一颗行星,不发光和热,是冷的。熔融的地幔和冷的地核产生热的交换及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在熔融的地幔和地核间形成了今天地球中的过渡层。 地幔形成后,在地幔的外部,由于温度的降低使熔融物质发生结晶。各种矿物的结晶温度是不同的,其密度也是不同的,产生物质分异,产生固态物质和熔融体的混合,在该部位结晶固态物质多于熔融物质,形成所谓的上地幔。在地幔的深处,热量遗失和散发缓慢,结晶和结晶分异作用也缓慢,该部位物质熔融状态物质多于结晶固态物质,形成所谓的下地幔。 熔融物质结晶将产生水和气,而且地球也将捕获和吸收星云中的水及大气,形成了地球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 在地幔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捕获和吸收物质的不均、宇宙物质降落的轰击、冷却收缩等等因素的作用,在其表面形成坑洼沟谷等各种地形。 由于冷却散发热量及各处热量的不均,产生大气的流动和降水。 在渐渐冷却的地幔外层,又形成一层由新的宇宙物质、风化产生的物质、熔融地幔喷发出来的火山物质等组成的新层,这一层就是地球的地壳。 在地壳上有大的洼地和沟谷,水积聚在这些地方,这也是最原始的接受风化物和形成沉积岩的地方。 地球是在它完全形成了以后,在距今5.4—8亿年的新元古代进入太阳系轨道而成为太阳系成员的。其证据有两个: 其一,据古冰川学研究,在地史中,地球发生过三次大的全球性冰川,最早的一期发生在新元古代。这期全球性的冰川成因是:地球由46亿年前形成,在经过30亿年左右漫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热量散失温度降低,地表达到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冰川。当地球进入太阳系后,有了太阳的光照,地球温度上升,冰川融化。 其二,到了新元古代,在地球上开始大量出现无脊椎动物,在此之前,地球上只有原核生物。在宇宙中漂浮着生物原核,这些生物原核会降落到地球上,由于没有光照所以生物进化非常缓慢。当地球进入太阳系后,有了太阳光照,这些生物原核形成生命活力,地球在此时出现大量无脊椎动物。 地球是倾斜在轨道上自转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所以地球是在同黄道面夹角23°26′的位置进入轨道的。地球进入太阳系轨道时,其运动状态是直立在轨道上运行的,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在太阳离心力场作用下,地球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进行转动。太阳离心力作用方向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所以地球从较高纬度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在移动过程中,地球进入太阳系时的地轴直立方向不变,移动后的地球其运动状态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 地球进入轨道的速度略微大一点,所以它的运行轨道形状呈近圆形。

请问地球是从哪里来的有哪位大哥帮帮忙

4,地球是怎么来的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地球形成的假说--"星云假说"。他推测,46亿年前,宇宙间有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大星云。这星云内如火球,外面浓烟滚滚,并在宇宙间强烈地旋转着。在快速旋转中,因引力作用,星云中大而密的部分,把周围小而稀的部分吸收进去逐渐形成了大而密的球体--太阳;又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运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的天体,地球的起源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是分不开的.据天文学家推算,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里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碎片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结聚合,到距离现在约50亿年前,一团巨大.黑暗.无定形.冷而稀薄的气体(包括氧.氖.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氨.等)与尘埃星云(石墨.磁铁矿.硅酸盐等)在今天太阳系位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收缩,重的物质在太阳系内部集中,轻的物质向外逸散,后来重的物质形成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时距离现在约46亿年. 地球形成之初温度较低,各种物质混杂一起,平安相处。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形成高山、丘陵、平原。由于太阳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水蒸汽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汽在高空遇到冷气流后,便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低洼处汇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也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历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地球形成不止这一种说法,还有很多种说法,具体科普如下: 一、地球形成的原因  A、形成说法  1.彗星碰撞说:这种学说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1749年)。  2.陨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限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  3.宇宙星云说:17%年,由法国人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他认为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4.双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所有行星都是由这颖恒星产生的。  5.行星平面说:这种学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统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绕而产生。  6.卫星说:这种学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休,它们构成了大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众多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而且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  但随粉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基露了不少不能自圈其说的新问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根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的99.87%,角动,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特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分布异常问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束手无策”。  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大空星体互相碰拢的现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1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并被吞噬的悄景,12,J%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近日点时,彗头被太阳吞噬。1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近日点“失踪。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认为,地球之所以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达10,亿吨的小行星挽斜的……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布封的”彗星磷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我们知道,地球起源的学说一直层出不穷,但地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仍是一个谜,希望科学家早日揭开这个谜题。  B、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C、地球的结构  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5500~6000°C。

文章TAG:地球  怎么  形成  形成的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照片  
下一篇